主演:黛博拉·蔻儿 / 弗劳拉·罗博森 / 简·西蒙斯 / 大卫·法拉尔 / 萨布 / 凯思琳·拜荣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 艾默力·皮斯伯格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迈克尔·鲍威尔 / 艾默力·皮斯伯格类型:剧情上映时间:1947-05-26别名:思凡 / 雪岭春梦用户标签:英国,英国电影,MichaelPowell,1940s,1947,CC,Michael_Powell,EmericPressburger片长:100 分钟imdb编号:tt0039192剧情讲述印度加尔各答修道院的克罗塔修女奉[展开全部]
主演:黛博拉·蔻儿 / 弗劳拉·罗博森 / 简·西蒙斯 / 大卫·法拉尔 / 萨布 / 凯思琳·拜荣导演:迈克尔·鲍威尔 / 艾默力·皮斯伯格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迈克尔·鲍威尔 / 艾默力·皮斯伯格类型:剧情上映时间:1947-05-26别名:思凡 / 雪岭春梦用户标签:英国,英国电影,MichaelPowell,1940s,1947,CC,Michael_Powell,EmericPressburger片长:100 分钟imdb编号:tt0039192剧情讲述印度加尔各答修道院的克罗塔修女奉调到纳普修道院当院长,纳普修道院在印度北方海拔8000尺高山上,常年刮着强风。克罗塔建立学校和医院,连小将军都来受教育。克罗塔虽从百废待兴中辛勤工作,治理得有条有理,但年轻的修女们在偏远高山上全凭自律修持,唯美的环境使精神受到挑战,在不断的诱惑下,无法把持者只有放弃圣职。在此中有如智者所言,只有圣者和俗人可能生存——因为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有修身养性或是随波逐流。 后来,发生了幼儿病死及露丝修女因爱恨还俗并欲杀害院长反坠入深谷等事件,克罗塔也因此离开纳普修道院以弥平心中的伤痕。 相关评价 迈克尔.鲍威尔导演,本片表现出人性在环境的影响下可以改变的不争事实,在人性脆弱的时候,就不能抗拒环境带给它的压力,和抵抗外来环境的影响的自制。影片在表现角色内心挣扎的细微活动细致,演员在诠释各种角色的角度也把握得非常好。第20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摄影杰克·卡迪夫第20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Alfred Junge《黑水仙》下载观后评论:英国有一强烈的作为本球领头羊需助他国进步的可笑又可爱的责任心,热衷于来到殖民小弟印度这开学校开医院,光本片这种程度还称不上奇观的想像,但对东方的桃源式憧憬和救世主视点始终诡异地并存。但印度令其受挫。其一,修女时常碰壁,还同当地人生了间隙(由于后者医学欠缺不知好歹),始终要靠白人男性来弥合,在这过程中修女被男子的荷尔蒙吸引,于是印度的双重反击:抵抗和诱惑双双成功达成。露丝可视作院长的另一重心魔,还俗的段落恐怖如斯,恍恍想到先前看到的对布努埃尔的评价,说他的电影充满极端化,比如妓院是爱情的对应物,仇恨是宗教仁慈的另一个极端,对宗教而言还俗难道竟如此可怕?还是在视天国为救命稻草的人眼里,还俗是自断后路的不可饶恕,是必须终结的罪恶。于是,人们看见露丝最终死于一场搏斗,色情以逃离这静谧的淫荡之地作结。三刷,罗默·戈登同名原著改编。1.影片讲述加尔各答修道院的歌洛达修女奉调到北印度纳普修当院长,唯美环境诱发修女露丝因欲还俗的悲剧故事。从未亲临印度的鲍威尔予电影以近乎奇异的非现实氛围,将东方幻作野蛮、愚昧、放纵的原始社会,修道院则代表自西方——律规、聪慧、克制的理性文明。通过失真臆想展现混沌的异域风情,拓深至宗教信仰和人性常伦的博弈。2.建立在悬崖顶端的圣钟和修道院颇有象征之喻,是高尚的超脱救赎或孤僻的自我放逐(同坐僧)。3.如油画般绚丽的色彩搭配在营造视觉美观的同时,亦起到点衬情节要意的作用。绿色修道院,蓝色雪山,彩色园景,后半段歌洛达纯白教服(圣洁、压抑)和露丝鲜红长裙(癫狂、反叛)构成镜像两面,以灵肉焦灼反观西方宗教文明。4.凯思琳·拜荣表演可堪完美,强压黛博拉·蔻儿。(9.3/10)这部1947年的老片如油画般极绚丽和色彩抢占了视觉制高点。同时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混合的异域风情,归根结底是东西方精神,宗教信仰、世俗、原始自然生存状态的搏杀。雪山象征禁欲的修女,黑水仙是黑皮肤的异域少年将军,文明面对着荒蛮,但宗教的克制并没有战胜无戒条约束的人心的淳朴,殖民地的西方人和少年将军成为了修女们性幻想的潜在对象,而他们本身却像耶稣一样纯洁。片子的故事性并不特别强,高潮部分用了一段十分钟无对白的戏以动作和配乐表现,少年将军如何帮助了流浪的女孩?西方男子面对远去的修女身影时心里想着什么?修女长的青春回忆,黑化修女因一点风春草东便思凡背弃教义,这些都留有一定的空间,好在拍出了留白感。出彩的地方確實很多,technicolor 的畫面質感,異域色彩與西方宗教的碰撞,抓人的劇情設定,無處不在的心理隱喻,還有精心的佈境設計,演員的精湛演技,鏡頭的調動處理等等等等,但我最最想說的還是那個鬼影憧憧的影後談,雖然講者口齒並不伶俐,但她拿了1967年的魔鬼與修女和1971年的devils 來做素材和對比,還有那個驚嚇度十足的背景壁報,果然有心又認真。而電影中當露芙修女為幫助病人而令雪白的修女服染滿鮮血之時,已隱喻着她會走火入魔的命運--technicolor,隱喻(寺廟的裸體印度壁畫,男主的袒胸露臂衣着-性隱喻),對比(男主和坐着不動的聖者)。头上是警钟一座,身后是万丈悬崖,放眼窥一窥8000尺海拔山上修道院的众生百态。圣洁的地方就存在疑问和污秽,修女们内心装着神灵也感受着人世间的爱恨嗔痴欲,恪守本分方得始终。静默时眼神全是傲慢,遇人谈话时又尽是谄媚的小将军会让代表情色与欲望的弃女上位。而穿着时纯洁,换衣后满是贪婪的SisterRuth更是为爱走钢索最后堕入万劫不复。一切云隐而消失殆尽,留下风尘俗事只让人魂牵梦绕而意兴阑珊。自然光本就有最好的效果,自然之景极好融入,更是放大了占据屏幕的特写表情。黑水仙手帕代表凡世的蛊惑,人性本就不是神性经不起太多。黑水仙是那种罕见的东西,一部关于修女幻想的色情英语电影,在印度于1947年8月脱离英国独立前几个月,它才被发行,因此当修女们放弃喜马拉雅山,走向山下时,这部电影的最终画面可能会被英国观众在1947年解读为对他们日渐衰落的帝国的最后告别,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失败的形象,而是一种对英国从未拥有和理解的东西的尊重和理性的退缩。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这部电影是最早的色情电影之一,这一切都是通过暗示完成的,但色情自始至终都存在于每一个画面和形象中。大屏幕上展示的充满活力的粉色花朵的镜头在当时是一个奇观。從《偷窺狂》到《紅菱艷》,再到這部多年前台北電影節錯過的《黑水仙》,發現鮑威爾對人性的壓抑與慾望的一面,有著強烈、甚至瘋狂的執迷。當看到後半段,我被露絲修女深邃雙眼的大特寫嚇得不輕,還有憤怒的血紅占據整個螢幕,《黑水仙》簡直是部希區考克式的心理恐怖片。象徵純潔的宗教與性暗示明顯的後宮建築,獵奇式東方異國風情,孤絕的高山環境所營造之不安氛圍,如今是後世類似題材的經典公式。實景模型與 Matte Painting 堆砌出迷人的影像世界,色彩運用體現當時電影人對彩色電影新領域的極端實驗。影片用大量构图与用光出色的场景披盖了「“非理性”且“堕落”的东方文化引诱“理性”、“贞洁”而“成熟”的西方宗教走向颠覆」的伪装外皮,实则不然,内里依旧是对宗教本身与教徒的质疑和嘲弄。在影片里,臆想出的印度实际上是萨义德口中“西方想象的话语霸权的反映,是殖民时代的产物”,被借以形式,只作一种过滤框架用。而修女们,圣母们,妄图救赎不治的婴孩来获取自我感动,最终被原始的族人切断纽带;躲避情感纷扰就扎进“宗教”之怀,却难避万物引诱。基督不会允许所有人成为上帝,智者在树下悄无声息。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1.抛开身体中的某个神秘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进入哲学或者进入宗教,其就已经跑开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了,这部电影里,修女作为天主教内的载体,某种程度上就不能被某些短暂的华丽而迷失,但人仍然会迷失。2.与其说人与环境的对抗,倒不如是和自己任性的对抗。3.我还在想导演会把结局做成人的反抗成功或失败,但其实,导演根本不在乎这些,电影会剧终可生活不会有结局,最终都是妥协。4.即使是爱情都这么克制,我很羡慕也很佩服5.光真好看 看入迷了。6.二战前的电影,佩服修女也疯狂版黑暗的心。殖民者跑去殖民地,结果自己反倒被殖民这个主题(比如现代启示录)拍出来总觉得他们白人肚子里窝着一股气...因此在这个叙述层面上电影挺失败的。但反过来,我们确实永远也无法理解这帮理性的基督徒里骨子里对于他者的恐惧,在这儿它甚至只是一个抽象的氛围. 导演用technicolor把修道院的建筑本体变成一种既是他者的,又是世俗的,还是情欲的符号。另外,看时我脑子里一直在播周华健的难念的经,作为这电影的主题曲简直毫无违和阿。这些修女一个比一个心术不正,贪恋以前身为人母的感觉,渴望回到正常家庭,甚至还有爱上了男人的;互相猜忌,嫉妒,搬来的这个地方还未经开化,到处都充满了原始欲望,这哪是修道院,简直就是修罗地狱。不过在这种电影里,一般说真话的都死了,其实我还以为最后蔻儿也会还俗和男主走了,不过鲁丝都在她面前死掉了,估计也是心灰意冷了吧。摄影太棒了,风景拍的美,修女的化妆都是一股病态样,尤其是眼睛,蔻儿真漂亮,不过是在那几段回忆里。阿三情欲少女也是够奇观……美术部分(尤其是遮片绘景与服饰妆化)堪称影史里程碑,水准之高令人难以想象是这一部1940年代的作品。但本片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描摹乃至宗教文化与地缘环境的复杂矛盾:当所谓清心寡欲者被暴露在秀色可餐的环境时,下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忍成内伤——在恶劣的地狱里能够泰然自处的修行者,在优越的天堂中反而会迷失信仰——毕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间万物皆是化相,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心理恐怖片的部分很出色,但我要是印度人我肯定把导演头都打爆:能不能不要用这么猎奇的眼光审视其他民族!另我有个文化层面上的不解:天主教一大工作就是满世界传教,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去不到的地,教区 transfer也很常见,再加上强宗教信仰的加持,理论上在异教徒区或文化荒漠都应该有很强的适应力,为啥一上喜马拉雅这么快就失控了?是想说印度人的精神世界里排他性太强、天天死光发射吗?[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