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填写过在线调查吗?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会收到你前一天研究的产品的广告吗?害怕。非常害怕。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它正被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战争。我们正在为控制我们最私密的个人细节而斗争。《隐私大盗》下载观后评论:本来开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可政治偏向性之严重实在是数年难得一见!主创所关立场其实无关左右,而都是全球化新经济政策的受益者或拥护者,当他们一边打扮精致的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而把政治目标失败的根源只归咎于心理宣传,等于自己预设了大众是被话语随意摆布的木偶,这种精英立场的思[展开全部]
你曾经填写过在线调查吗?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会收到你前一天研究的产品的广告吗?害怕。非常害怕。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它正被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战争。我们正在为控制我们最私密的个人细节而斗争。《隐私大盗》下载观后评论:本来开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可政治偏向性之严重实在是数年难得一见!主创所关立场其实无关左右,而都是全球化新经济政策的受益者或拥护者,当他们一边打扮精致的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而把政治目标失败的根源只归咎于心理宣传,等于自己预设了大众是被话语随意摆布的木偶,这种精英立场的思维定式怎么能真正看清宣传效果背后所浮现出的民众对自己所处境遇的实际诉求呢。其实正是这批每天高度利用与依赖互联网来给自己提供燃料的阶层,最相信通过互联网工具可以控制年轻选民的选票,而说特朗普的获胜仅是依靠年轻选票的逆转,那显然是偷换概念了。希拉里就没有数据分析公司的服务?该片打造出的高度时尚化的试听面貌本身不也就是在面向青年观众作宣传?其实最终除了获得了一种报复性宣泄的心理安慰外,只会引起那些陷于生活困境的保守民众的更大反感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被拍成一部政治阴谋片。始终觉得记录片不应该带有太强的观点和情感,这个记录片完全是在通过几个人的口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毫无理据可言。说的好像大数据控制了人民的选举权让川普上台让英国脱欧让世界大乱。且不说反方阵营有没有旗鼓相当的使用大数据,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没有识别信息背后可能存在的阴谋的能力,轻易被煽动,那也不能全归咎于大数据吧。如果大数据完全不去碰这些人,让他们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更“公正全面”的信息,然后选择了主创认为正确的选择才算不manipulation?其实值得深刻讨论的是,社交科技公司是否有权利去贩卖个人数据以盈利,法律程序上是否有缺失,这个问题却没有深入探讨,没有请技术类专家,也没有法律学专家,这片子拍的弱到只需要一部网络谜踪就可以把它的观点掀翻在地。太差了。数字痕迹已经被挖掘成一个年值万亿美元的产业,“数据是地球上最宝贵的遗产”。我们也知道日常用的APP、每天在网上冲浪,所留下的数字痕迹,都被技术公司“记录在案”。技术公司也会在条款里告知我们,存在这种采集数据的行为,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意——但是不同意就意味着不能用产品,于是我们甚至都懒得看那些条款就点击了同意。算法实现了个性化推荐,互联网可以做到持续稳定地向我们推送我们想看的内容,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情绪脉搏已被掌握。每个美国人有五千个数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更多。当这些数据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用,可以起到极大的煽动作用。关于自己的数据已毫无隐私可言这点,我们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是都没什么区别。当黑暗降临时,我们除了袖手旁观,玩着手机,还可以做些什么?對照身在牆內外,還有去年至今的各種動盪下和中國不同區域和立場朋友聊天,感觸更深。看完比想像中後座力更強。不論你相信什麼立場,只要活在這個數據時代,都值得你對照自己的生活好好回顧自己的世界,在個人數據正慢慢變成新的人權的變化下,自問我的立場是什麼,我相信什麼⋯⋯在用戶體驗領域也有另一層意義,數據倫理確實在這幾年變成UX的另一個反命題,在數據驅動體驗變成運營產品迭代核心的時候,用戶體驗設計怎麼思考和面對這個命題?我們在Zoom開始火燒越來越大的當下,將會看到活生生的例子。這題材在中國會衍生另一個命題,想來更難有機會拍,如果有人拍出中國的信息流和刪帖封號如何影響行為的幕後機制,一定超級精彩。回答我要写的论文political targeting on social media is not ethical. 整片立意好 但有种道不明的无奈感 每个人都在互相甩锅 试图来掩盖自己的不道德交易和行为 数据采集公司违法采集 但也不失为一个工具人 真实受到严惩不是从纪录片主线人物保罗开始 而是从fb和trump election 开始 因为前者败露 后者结果不符合大众口味 所以深挖严惩 严惩谁呢 一个数据采集公司是最大killer嘛 游走在政治游说运动和巨头科技公司中 就是一个工具人 有错的替罪羊罢了 我没有看到最终的正义 依旧不公 但什么又是绝对正确呢你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哪里?书本、新闻、媒体、还是实践?人们很难意识到自的想法因何而来,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就应该被遵守,更有甚者,有些人会固守自己的最初印象。但是,除了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其他来源的信息都是可以被加工的。我们会被有意或者无意的灌输别人的想法。而且,介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和自己知识上空白,很容易选择相信。虽然,这里只说了通过获取人们的隐私进行精准洗脑的剑桥分析,现实生活中媒体这方面的能力不比剑桥分析弱,假新闻,春秋笔法。都在默默地有意识的引导观者的情绪。我们应该学会鉴别和思考,杜绝无良媒体和各种公众号的节奏。重点不是在美国大选怎样被操控,剑桥数据和脸书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部片的重点是唤起人们对数据对隐私的思考。数据的价值超越了石油,数据成为了分析人甚至操控人的武器;而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息被什么人掌控利用;没有察觉也很难判断自己是否成为了目标人群,在被潜移默化得影响。片中提出数据权应该是人权的一部分。可怎样知道自己的数据权有没有被侵犯?如何维护这个权利?对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且依赖互联网的普通人来说,对数据权的思考和捍卫恐怕并不在生活清单上。同时由于这两种运动两极化的性质,全球自由媒体对此表示不满>_美国总统选举“摇摆州”素为必争之地,摇摆州里大多数人不摇摆,只有小部分人没打定主意投谁,具体到上次大选是3个州7万人。Cambridge Analytica私下说这是自己的功劳,实际怎么操作的,纪录片没揭秘。能不能在总统大选中使用定位精准的广告投放/发送虚假信息,本片也没深究,至少双方拉票的时候都投了广告发了假消息。面对隐私泄露和定向广告,目前也没有有效的制约之道,或者信息受众只能像《三体》建议的那样:不要回应!不要点赞!不要转发!在中国2020.03.01盛传网墙高筑的当下,其实这部影片对于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隔靴搔痒,因为在人家为了「数据权是新人权」为了民主选举反操控而奔走的时候,我们的「机构们」却可以理所应当地控管国民的一切数据。影片本身拍得中规中矩,其中一些信息的披露过程依然有囫囵吞枣之嫌,包括人物建构方面的情感倾向问题,但是这个题材真的是,千金不换。遥想当年POI,everybody is「u r be watched」.——记《社群媒体研究》W1拍摄手法很奇怪,台词有些刻意。有几句有道理的话。The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If we don’t know what’s to do with it, there’s gonna be more Cambridge Analytica. What is meant to connect us has been weaponized and drive us apart.新时代我们早已被引导 你的信息已经被全网共享了 你的搜索各种平台都会给你推送相关联的 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 你能看到的只是能让你看到的 霉国民众的脑子是很简单的 很好操纵的 造就了那个傻逼金毛 金毛这脑残也是花钱买官买来的 毛也不是 自以为很聪明结果办的那点b事儿还谁都能看得出来 转移大量脑残民众的视线造就的一个民族 吃自己的根本早晚完蛋 这今年选举还是靠这帮b人洗脑呢 对手一样可以 赶紧下台滚蛋 又是一部巴拉巴拉的纪录片,选取的角度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特朗普操纵选举事件和英国退欧事件,这两个事情在国际上应该算是大事件了。记录者从选民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fb与剑桥分析对选举产生了影响,记述了当事人们事后的悔过和自责和不安。从大数据的分析到产生决策,最后到实施,这个过程无可厚非,但是提数的方式就不能违规违法了。针对摇摆选民下手,真的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了。。[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