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Randall Adams / David Harris / Gus Rose导演:埃罗尔·莫里斯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埃罗尔·莫里斯类型:悬疑 / 纪录片 / 犯罪上映时间:1988-08-25别名:细蓝线 / 一线之差 / 正义难伸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埃罗尔·莫里斯,犯罪,1988,美国电影,Errol_Morris,Documentary片长:103 分钟imdb编号:tt0096257本片采用了事件重现的方法再现了197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起枪杀警察案。导演埃罗尔•莫里[展开全部]
主演:Randall Adams / David Harris / Gus Rose导演:埃罗尔·莫里斯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埃罗尔·莫里斯类型:悬疑 / 纪录片 / 犯罪上映时间:1988-08-25别名:细蓝线 / 一线之差 / 正义难伸用户标签:纪录片,美国,埃罗尔·莫里斯,犯罪,1988,美国电影,Errol_Morris,Documentary片长:103 分钟imdb编号:tt0096257本片采用了事件重现的方法再现了197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起枪杀警察案。导演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11年后采访了被判死刑、后转终身监禁的犯罪嫌疑人兰道•亚当姆斯(Randall Adams)、指证亚当姆斯的惯犯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当年案件审判的三位证人米勒夫妇和麦克•兰道(Michael Randall),以及参与此案侦破与审判的警察、法官与律师们。通过不同人物对案件发生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莫里斯成功证实了亚当姆斯的冤屈,并借片中一位公诉员之口点名警察是区分一个民主社会与极权的“细蓝线”。 此片的公映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德克萨斯罪犯申诉庭推翻了对亚当姆斯的判决。由于达拉斯拒绝对此案进行重审,亚当姆斯终于1989年被无罪释放,后成为积极反对死刑的社会活动家。本片也成为美国纪录片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赢得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并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护名单。《细细的蓝线》下载观后评论:优秀的纪录片,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P301 纪录片通常依赖剪辑,或许比剧情影片尤有过之,如今已发展出一组剪辑惯例。例如,交叉剪辑专家谈话的镜头以表示对立观点的手法就很普遍。有趣的是,本片导演交代剪辑师避免在两名主要嫌疑人之间对剪。“他不要标准纪录片式地把好人/坏人并置……他不喜欢我交互剪辑述说同一个故事的人们,有反驳或响应某人说过的话的人们。”莫里斯显然是要给每个发言者说法某种完整性,让每人都代表一个选择性的事件说明。P404 …本片的摄影、灯光及鲜明的色彩独树一格。影片中演出的部分,将目击者陈述犯罪事件发生的不同版本予以戏剧化,使这部电影不只是在指认杀人者,更是质疑了事实与虚构可能相互混淆的问题。P491—498 影评1.本片采用事件重现的方法再现了1976年美国达拉斯市的一起枪杀警察案,凭借不同人物于案发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成功推翻冤案。2.导演极为精细的隐藏已知信息,伴随案情脉络的发展逐步呈现给观众。其多文本杂交的叙事特点&之于纪录片真实的本质探究,可视为对以往纪录片处理与现实关系的颠覆和革新。3.“通过采访获得资料本身就是调查。人们采访通常都是询问可以预见答案的问题,而我一直努力避免问那种我能想到答案的问题,这或许有收获新发现的可能性。”——莫里斯。4.“警察和司法系统应当作为区分民主和极权的‘细蓝线’而存在,民主不要变成大多数人的暴政,权力也不该施暴于个体的权利”。寻找真相是困难的,更困难的是永远保持客观冷静的判断。(8.5/10)开启新虚构纪录片。1.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催眠术般的叙事步骤、格拉斯哥的音乐、对比度高+暗调的色彩、众多扮演场面中慢动作的运用、影片中每一个在摄影机前谈话的人都以坦白的“谈话疗法”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2.“过去”与“现在”:影片对过于丰富的表现眼前正在发生的“现实”的影像产生了后现代式的怀疑,并被一种难以表现的、曾经一度消退的、近来又变得重要起来的颇有深度的过去所吸引,而在“过去”的表现上,也更像是一些被记忆唤起的零碎片段,它是不完整的。3.“谎言”与“真实”:并非简单地揭露谎言以暴露真实(否则会采用众多表现过去的直接影像),而是展现谎言如何作为局部真实对历史创伤的动因和证据发挥作用,即表现事件间的“回响”。一直在冷峻地叙述和展示,然而还是让人看得情绪激动,大概和配乐也有点关系。整个案件的真相与动机都被打碎,分散在各段四平八稳的陈述之间,找全了关键信息之后其实是一句话就能说通的直截了当。只是在抽取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看到的那些东西,不断闪回的场景复现、以漫画呈现的庭审场面,结合着各个相关人信心满满但互相冲突的自述,不禁令人连连质疑;而有些证词紧跟着来自其他人的否定与驳斥,还接连抛出一连串的道德污点,又让人对个体的自私心生感慨。如果说这些如罗生门一般的陈述是囿于个人的局限,那事件的侦破过程中一致对外无条件护短表现出的强烈地方保护主义才是整个体系最大的原罪。從紀錄片的角度看訪談的剪輯,碎片敘事,Adams,罪犯,警察,defense attorneys,trial judge以及作假證的目擊者交替出現,到後半程逐漸顯示出整個故事的原貌。judge說藍線使公眾與無政府主義分開,這使整個司法系統顯得荒誕不經;在對死刑的批評上,Adams的描述和電椅畫面交替出現;最終年輕的兇手講述traumatic experience和absent father兩個經典犯罪誘因,並對Adams的無辜描淡寫幾句話結束了整部影片。片子和fiction film界線模糊,但一定不屬於電影,许多黑色成分,觀賞性不強 影視企劃還原作業的選片。在寫背景的時候,發現導演原來其實幹過私家偵探,他把偵探的經驗技巧也運用在訪談和拍攝中。由於這是還原式拍攝,難免有一些地方不那麼有紀實感。但這部片子算是對於司法案件進行還原式拍攝的第一次大膽嘗試了。司法就是那一條thebluethinline,分隔開混亂與公正有序的社會。上映後隔年,Randall也終於被洗白。死刑的判決回到了真實的兇手身上,當年祇有16歲就槍殺警察時的David,而當判決更改後,他早已不再是少年。如果不是這部紀錄片,Randall還是含冤在獄等待本不屬於他的死刑。看了琳达 威廉姆斯的一篇论文《没有记忆的镜子》当中对于这部影片的案例分析之后才补看了这部很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 导演莫里斯通过放弃窥视般的客观性 完成了某种比制造真实更为有用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颠覆了之前纪录片的呈现模式和拍摄方式 搬演和情景还原的手法也为之后同类型的纪录片提供了先导 他的采访使当事人能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谈话 每个人都从他们自己的角度 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诉说着这个事件 导演莫里斯毫无疑问攻击了美国之前以《初选》《推销员》等纪录片为代表的所谓墙壁上苍蝇的“直接电影”的神圣传统 抽丝剥茧,至少在影片开始没有预设立场或者预告结论,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观影者也是随之左右变化。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前期看了太多赞美片,现在看了不少反向揭露片,几十年直至错判者过世后都未平反后,对制度的信任是几乎崩溃的。有理论说美国消灭死刑其实是为了减少冤假错案的损失,而非简单的人道高级考量,由此片看来这是很正确的。此片还有意思的一点在于22年后Philip Glass在时时刻刻里简直照搬了此部电影里的配乐,当然抄自己的不算抄。【观于《纪录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纪录电影”代表作,由于对影像的客观性质产生质疑,新纪录电影旨在呈现一种对“真实”的意识形态的“争执状态”,不存在衡量影像的先验真实,人们必须自己依据影像做出判断。于是“真实”的纪录片终于脱出了本质主义的束缚,获得了导演的风格(比如这部的黑色电影风格)与院线放映和大量观众。只是拍的过于沉闷了,感觉做了一个半小时听力练习...感觉芬奇的悬疑片受这种纪录片影响很大如何在纪录片中正确地利用“探秘”的“剥削”、“猎奇”原罪,将其转化为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在人物说出证词时直接贴上法庭记录作为其记忆可信度的支撑,引用多方证词构成“正反打”式的对话姿态,情景再现只为复原现场而非提供娱乐,一切证据都只为推导事实真相。莫里斯在这一类型的开山之作中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别惹猫咪》这样的剥削垃圾却依旧层出不穷。非常haunting,素材整理高度effective,反复用纸媒的照片和特写来颠覆、批判当时纸媒报道的故事,场景还原的拍摄手法像是采访人物当时爱看的黑白电影,只不过现实是一个更黑色、甚至没有正义的世界 而那些人物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有多讽刺不言而喻 片名很有深意,表面是prosecutor法庭的说辞,也指那个被认错的车子,和这条细细的蓝线多么容易被警察/司法跨越“The thin line seperated the public from anarchy.” Not that they had him so dead to rights. But just that he was a convenient age.资源出问题错过了David供述的几分钟,自由女神的正义也分等级大特写很有力量细细琐琐,模模糊糊,没有打上名字简幕,对每一个人的了解都是从另一个人嘴里知道的。看着看着打脸美国司法正义,不过是一条细细的蓝线,而已,迫切地想要定罪一个非 未成年人,结果被那个他们眼中“更光明”的未成年啪啪打脸,虽然看起来法官和警长并沒有觉得脸疼,沾沾自喜攀比跟最高法院的票数总和??不觉荒诞,讽刺愚昧倒比比皆是,后现代新纪录片开山作✅[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