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 1982年温达斯在罗马一次放映会上,选择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1903-63)的《东京物语[展开全部]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 1982年温达斯在罗马一次放映会上,选择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1903-63)的《东京物语》(Tokyo Monogatari, 1953),作为对自己电影工作有特别影响力的作品来播放,并触发拍摄这个属於自己版本的“东京物语”的念头。温氏声明并非本著朝圣的心态“寻找小津”,纵然他相信小津的留世作品最有资格被摆放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他之所以推崇小津,是因小津“在掌握了经由美国推展及至全球的电影的语言后,竟能反过来从中调制出一种完全个人的景观;在拍摄某样事物时,能让事物保存原有的身份”。温氏总结对小津的赏析,在片初把电影的本质界定为“提供一个这个世纪人类的真实和可行的图像,从而让人能够认清自我”。顺带一提的是,温达斯的好友、奥藉剧作家汉德克(Peter Handke)在写作上渗用了小津的镜头叙事手法,同是温氏消化小津的另一途径。 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为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小钢珠像是可怕的虫卵般蠕动着;工人维修不绣钢的挡洞扇;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工人如何像制作真的三明治般制作着假的三明治。《寻找小津》下载观后评论:文德斯柔情的纪录片,亲自录入的旁白也点明此片的纪录主体不仅仅是小津,同时也是文德斯刨析自身的过程。依旧的影像风格,但不同的是文德斯自己而非一个角色踏上了旅程,一路寻找。小津与小津片中的东京成为一抹魅影,但当真正踏入东京却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文德斯一路追随小津的踪迹,也作为旅途者在一路探索这个国度,在文德斯的视角中,80年代的日本无疑也受到美国流行文化传播大机器的影响,所以在本片也有文德斯反好莱坞式文化的的内核,并在荷索的出场中上升至更大的人类文明探索层次。在无小津相关阅片基础上,我介入文德斯的视角,通过被记录对象,对小津与他的影像建立印象。可以说,文德斯永远都会有在探讨影像,影像,影像!【维姆•文德斯回顾展】或许在看《寻找小津》之前多看看小津的作品,可能观影感受会更强烈,不过如果以“东京画”这一标题来寻觅主题,影片的脉络也是清晰的。文德斯在旁白中强调出小津的电影中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感却无法在小津逝世二十年后的东京被他的镜头捕捉。人们沉溺于弹珠游戏厅和高尔夫球场中无法自拔,被仿制食物柜台和异国流行文化所吸引。文德斯借赫尔佐格之口说出纯粹的东西已很难通过俯瞰的视角来找到,于是他将视线聚焦于小津的御用主角和摄影助理,通过他们的讲述来了解小津的工作状态以及小津对他们的影响,并最终寻找到了小津存在的痕迹:一块象征小津工作严谨态度的怀表,以及出现在小津的电影中的每一辆火车。维姆.文德斯在对小津朝圣同时,也融入了他对日本城市的感受,日本繁华,灯红酒绿世界让他感到不安恐惧,因为这是与小津电影里那种静态美感和人性之美相违背,在这里有整夜玩着弹珠游戏机消遣寂寞而坠入孤独,有可以一直在原地打高夫的人,更有展现日本食物制作美感捕捉。采访笠智众和摄影师奥苏塔,高度显示出小津那敬业的精神,那对电影艺术高度追求和对人的极度严格的要求,及取景的严谨,尽显其大师风范,他们都表示跟小津合作感到自豪。导演同样用他的小津视觉来捕捉日本城市的气韵,那些穿梭的火车,受着美国文化影响的在跳舞日本青年。顺着文德斯想象中的小津进行了一趟东京之旅,即便是为按图索骥地探访小津的故地与故人,文德斯的作者性还是很强啊,一如既往地探讨了一番影像真实。“电视机就是世界的中心”,隔了两层介质,摄影机对准电视机将电视中的图像原封不动地传输至电影受众的做法有些戏谑(有点passive model的味道);看见迪士尼与加州相似后头也不回地走了,顺带扯一嘴美国流行文化;食物模型那一段好有意思;彻夜的弹珠、不定的命数与未来、战后的日本民族;没有字幕不知道赫尔佐格在讲啥;不愿意露面的克里斯马克;小津的50mm焦距与“無”。陆离、光怪、繁华、迷幻。文德斯一贯沉郁,冷静,高饱和的镜头下,是80年代的日本,亦是战后,各国文化交流碰撞于亚洲之缩影的日本。寻找小津,寻找的不止是小津导演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更是文德斯对于亚洲电影人精神与表达体系构成及东亚美学的探寻。东京塔外,电车往来,景色澄明。柏青哥,天桥,餐馆,棒球赛,墓园,蜡质美食,老式胶片机。夺眶的眼泪化为已逝去的,即将逝去的珍贵转瞬。寻找的答案已不再成为困扰。因为电影人永远不会放弃对于美好的追寻。(首先画面真的很美,那么文德斯东京游玩vlog。#直到世界尽头: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广州站#从《德州巴黎》到《柏林苍穹下》,《寻找小津》是文德斯的一个中间点,他虽然依旧“在路上”,但找到了一种既开阔又封闭的矛盾的拍摄方式:通过开放的外景对东京人们生活的纪录,通过封闭的内景及摄像机固定的景框对与小津有关人物的采访。小津早已不在,有的只是对他故地——东京的探访,在探访中沿着他的道路,试图找寻他的足迹。几处强忍泪水,前排观众看完伸懒腰“致敬”。下大雨,影厅三成满,映后无掌声,匆匆离场。8.5/10简单来讲就是文德斯的东京之旅Vlog,任性又私密。奔驰在东京的夜晚一定是孤独疏离的代名词啊,别无二致。全人类人文的情感共鸣。德国文德斯也一样。我瞪大眼睛看着那些场景不断感慨:这就是我出生那年东京的模样啊!最精彩动人的部分居然是小津的电影剪辑片段。致于小津本人的,就是采访他的御用摄影师的那一部分啦:小津发现了挖掘了他,小津死后,他再也没有创造力了,因为,他的内心精神,好像也随同小津一起死亡了。以前不懂小津,现在看,大概能领会了!文德斯影展//如梦如幻,如诗一般。文德斯收拾好行囊和憧憬,带着摄影机去东京街头漫无目的的流浪,在一开始仿佛与那个不愿站起的小男孩一样进入到了梦的循环,无论是弹球还是以假乱真的磨具,都在文德斯的讲述下充满了思考。文德斯永远在流浪,永远在思考,永远在记录那些马路和夜晚的灯光,也永远在强调摄影机的存在,观众仿佛陷入了一场关于电影和旅程的梦,伴随着鼓点探索其中,在漫无目的的寻找中看到一个怀着初心回到过去的影子!东京画,登楼叹,文德斯的东京综合症,像诗人一样将迷失的街头用词语串联,在东京塔偶遇沃纳·赫尔佐格,在黄金街邂逅克里斯·马克,这就是世界的中心。散场后有观众说食物模具拍太久了是因为德国人没见过这玩意,其实小津的东京正是橱窗内琳琅满目的模型,而文德斯要探索的是背后的工序。以厚田雄春的失态承接学生的读书声令人动容,从此观看东京物语的结尾有了别样的感触,能将小津的影像带到内地的银幕上,这就是迷弟的贡献了上个月看了百万美元酒店终于把记忆里看完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马克的这部拽出来了,资源比想象中好找(?)熟悉的mumbling旁白带来了一丝精神冲击。回归本身,Wenders在小津电影里找到的家庭关系共鸣和平和似乎被80s腾飞的东京图景冲破,pachinko涌起的钢珠异化了人类。这种“梦游“般的不真实感一方面来源于西方社会对东亚文化的凝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记录/观察者的视角。舒缓、慵懒又略带沉郁的都会巡礼,找小津只作其中一章,更多为东京社会漫谈,而且是以西方世界观滤镜去察度大和民族秉性,难免有错置解读。匆匆掠过的拥挤地铁车厢、霓虹灯招牌,包括对“模拟拜物教”(伪高尔夫、假食品样品)的追踪,无一不昭示着,眼下流变重构的东京早已不是小津镜头里那个恒定的代际世界。(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4K扫描2K修复,百丽宫猎德igc,2022.8.4)看开头我就心有戚戚焉,寻访喜欢的作者的故乡,追寻他的足迹,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我觉得文德斯导演肯定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甚至可能是相当热情,有点咋咋唬唬的那种,但又能非常平静地感受东方之韵~电影里特别有印象的是做食物道具的工人的一丝不苟,真的全世界也就日本人可以做到这样吧。还有最后小津的摄影师回忆导演讲到泪目,然后自责,然后叫拍摄者走的画面,真动人呀中文名被翻做“寻找小津”,不过原名“东京画”更符合作品原味。静谧的日本、秩序的日本、内敛的日本、迷失的日本。不得不说日本是东亚三国里把东方韵味保留得最完好的国家,社会中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氛围早就了独特的小津。看的过程中时不时会遗憾我们的本土文化在历史的动荡之中被剪碎、忘记,到现在只能在混乱的碎片里尝试拼贴,仍然没有找回属于集体的真正的中华文化艺术美学。[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