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Kenneth Nelson / 皮特·怀特 / 李奥纳多·福瑞导演:威廉·弗莱德金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Mart Crowley类型:剧情上映时间:1970-03-17别名:用户标签:美国,同志,青春,1970,剧情,美国电影,1970s,GAY片长:imdb编号:tt0065488迈克尔(Kenneth Nelson 饰)、唐纳德(Frederick Combs 饰)和哈罗德(李奥纳多·福瑞 Leonard Frey 饰)是相处多年的好友,彼此之间友谊十分坚实。唐纳德的生日就快要到了,[展开全部]
主演:Kenneth Nelson / 皮特·怀特 / 李奥纳多·福瑞导演:威廉·弗莱德金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Mart Crowley类型:剧情上映时间:1970-03-17别名:用户标签:美国,同志,青春,1970,剧情,美国电影,1970s,GAY片长:imdb编号:tt0065488迈克尔(Kenneth Nelson 饰)、唐纳德(Frederick Combs 饰)和哈罗德(李奥纳多·福瑞 Leonard Frey 饰)是相处多年的好友,彼此之间友谊十分坚实。唐纳德的生日就快要到了,好友们一拍即合,决定替唐纳德举办一个盛大非凡的生日派对。 某日,迈克尔曾经的同学阿兰(皮特·怀特 Peter White 饰)来电,说自己很想念迈克尔,想见一见他,但是显然,阿兰并不是收到欢迎的那一个。在派对上,迈克尔提议玩一个电话游戏,即每人给自己最爱的人打一个电话,可是,令众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游戏让每个人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浮出水面,给他们之间的友谊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乐队男孩》下载观后评论:看起来如此生活化如此平淡无奇的故事其实异常难写,所谓画鬼易画人难嘛,越贴近生活的东西越需要高超的剧本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故事既有趣又不显得失真,在这几个方面电影的主创们都非常出色。这样一部将近五十年前的电影,放在现在看完全不过时,依然让人感同身受,甚至有些话题现在还很超前(譬如lary和hank关于开放式关系的讨论)。一场周末生日聚会,包含了同性恋群体的年龄焦虑,外表焦虑,一点点自我厌恶,在社会中的扮演和隐藏,这些问题典型又切中要害。至于圈内对sissy的歧视,还有“我不在意他们做什么,只要他们不在公共场合表达就行了”这类说辞,五十年过去了,有变化吗?无怪乎大部分演员都是同志,因为这不仅仅是表演,这简直是真实生活的一种控诉,太生动了。超越《120击》和《伤心俱乐部》,成为我今年最佳群戏。同性恋电影史中的经典。舞台剧改编,人物情绪,台词意味都值得细细咀嚼,电影前后段的色彩变化很明显,前面在室外,天气正好,生日派对上的欢乐不会停止,拍摄男孩们的自由面孔,看他们肆意打闹,开玩笑,谈情说爱,让人由衷感到这个群体平日在情爱中所体验到的那些热烈和激动。后段,突然下起雨,回到室内,由一个拨打电话给你爱的人讲明心意的勇敢游戏开始,不顾一切的景致徒然改变,趋向静止前,看到的是这个群体的难言之忍,看他们的失魂落魄,就如同揭示了他们平日依赖酒精药物性爱滥交后所出现的憔悴和孤单,社会排挤他们,他们的爱人也会不知去处,因此,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倒计时走得比其他人快很多,所以,他们更加要踩尽油门,不管明日逼近,不管目的地何在,不管清醒抑或沉醉,就这样不由分说的,继续在爱与痛的边缘走下去。弗莱德金的片总是又猛又狠,在“石墙”后不久,这部大胆又哀伤的电影为我们完美呈现了70年代初纽约曼哈顿同志群体的众生相,这场状况百出的聚会折射出平权运动初期诸多社会和心灵议题,我们看到了偏见,娘娘腔和怪物,我们看到了种族,犹太人和黑人,少数族群的少数,他们有着更大的压力,我们还看到了对自我身份的迷茫,这是前艾滋时代同志群体定义自我的必经阶段,是沉醉于“性”的欢愉还是试图维持一段“异性”那样的稳定关系,是处处张扬还是躲进躯壳,社会风起云涌,新时代呼之欲出,但不是每个人都准备好了,爱本无罪,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会为爱迷茫,但就如同残忍的游戏所暗示的那样,他们又是如此脆弱,那悲剧和宿命的乌云也并不会如那场倾盆暴雨的如期结束而离开超先锋的同志电影,几乎触及到了同志群体外在遭遇和内心隐痛的方方面面,当然还有当时的一些同志时尚和趣味“黑词”。在形式上跟同是新好莱坞代表作的《灵欲春宵》遥相呼应,大段室内对话戏,一群人由嬉笑怒骂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导演威廉·弗莱德金多年后还拍了一部《虎口巡航》,同时他的代表作又是纯男性向的《法国贩毒网》,这种审美(性)倾向可以研究一下。太好的本子太好的节奏太好的表演,作为电影小空间里这么多人的调度也同样不跌份儿。时代的门口,同样的压抑下不同人完全不同的表现。究竟是什么,究竟想要什么,怎么真正接受自己,如何拥抱爱人拥抱生活,金钱,快乐,焦虑,他人,生活,爱。包罗万象,入木三分,高潮迭起,怎么这么好。甚至感觉只有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探讨才足够爽足够带劲,别的都不行了hhh最近看的《断代》里“不管选哪条路,其实都是在选一种方式受苦。”现在或许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电影,游行,但有多少,其实只是以一种多数人的角度给折磨着少数群体的迷茫,痛苦披上一件大家都喜欢的青春俊美的外衣吧。可是说的堂而皇之和去真正面对自己去做又是天上地下的两件事,语言总是是轻浮的,行动残酷到把原样打破,没有多少人有勇气的。這部電影出現在1970年,在“石墻運動”的後一年,是讓人驚訝和震撼的。在這個短暫的下午,一場聚會,一個闖入者,一個殘酷的遊戲揭露出這些作為邊緣者隱藏於心的痛苦、不安、自厭和失落,這或許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部電影討論的問題直到如今都依舊新穎,而在那個偏見的年代,希望又何其微渺。3.5/石墙运动第二年拍摄,我爷爷那一辈人的电影。舞台剧改编的同志群像电影。第一部正面讨论同志群体的电影。艾滋时代之前最重要的同性影像之一。探讨同志身份认同,心里困境和关系问题的电影。演员表演非常精彩,但我个人有点受不了这种莫名其妙就突然大撕逼的剧情,过于容易联想到郭敬明。厚重的同志心灵史,放纵与压抑,边缘与崩溃之中,他们为谁哭泣。无脑甜心、辛辣娘炮、躁动情侣、清高中产、卑微黑人,还有深柜直男,每个人没有追求到理想的温柔。午夜,雨停了,他擦干眼泪,又出门去,30岁的gay就会老死,他们注定还要在街头游荡,挺苍凉的,却有一点点向死而生的况味。将封闭空间飙戏的戏码放在gay community的身上,几个不同type的queer就是一台好(婊)戏。回顾70s酷儿&嬉皮士们抗争的缩影,这部简直就是酷儿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查了下演sissy的那位是直男,可见演技之神,几位被aids夺去生命的演员也是令人叹息。这不是表演了 这是来自那个时代 或者甚至现在的一次cry.长达2个小时的对话对话对话对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想象70年代就能有这么正经的探讨.这种本子写出来就不会有更好的本子展现同类题材了.很难想象会演出1000场.对我来说那种纠结与痛苦与自我憎恶不会看第二遍.60年代金曲一首接着一首,在原著上加料才是一个导演的正经事 这也是为什么弗莱德金是70年代最重要的好莱坞导演之一。这是相当成功的改编!我是如何在一整夜之间丢掉了所有的朋友,但至少我还有Christ-was-I-drunk-last-night syndrome。这不是表演了这是来自那个时代或者甚至现在的一次cry.长达2个小时的对话对话对话对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想象70年代就能有这么正经的探讨.这种本子写出来就不会有更好的本子展现同类题材了.很难想象会演出1000场.对我来说那种纠结与痛苦与自我憎恶不会看第二遍.[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