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Roni Ezra主演: Pilou Asbæk / Lars Mikkelsen / Gustav Dyekjær Giese类型: 剧情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语言: 丹麦语上映日期: 2015-03-12(丹麦)片长: 93分钟IMDb链接: tt3542188开战日的剧情简介 · · · · · ·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开战日》下[展开全部]
导演: Roni Ezra主演: Pilou Asbæk / Lars Mikkelsen / Gustav Dyekjær Giese类型: 剧情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语言: 丹麦语上映日期: 2015-03-12(丹麦)片长: 93分钟IMDb链接: tt3542188开战日的剧情简介 · · · · · ·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开战日》下载观后评论: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战电影,更是少见的可以说失败主义的电影。因为历史就是丹麦这个国家在德国入侵几小时后就投降了,以这一点来拍摄电影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的积极的内容。全片旨在表现丹麦军队装备简陋、调度不利、战术落后、完全没有战斗经验,这种情况下抵抗的价值到底几何。站在后人的角度去看这一点很容易发现,抵抗的价值是为投降协定尽可能地保留主权,这一点很令人唏嘘。电影总体成本不高,主要表现丹麦士兵的爱国热情和为什么及时投降,毕竟投降也是现代战争的一环,尤其是对于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而言。不过如果按照电影的角度来看,内容上略显空虚,如果可以加一些对比,在描写群像时空间跨度上大一点,比如选取那名德国步兵军官和丹麦政府内阁成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讨论,或许会更好。经费有限,道具做得这么写实已经不错了。我好像看到彼得萨斯嘉德了我好像看到迈尔斯特勒了我好像看到Ansel Elgort了我好像看到泰伊谢里丹了这些丹麦帅哥个顶个的帅可惜整部戏都被打得抱头鼠窜 丢盔弃甲喊得最多的就是撤退撤退最后还来个反转太Tm黑色幽默了。丹麦的军装偷窥都很有特色让我想起蓝罐曲奇。不过就丹麦这个装备水平去打日本鬼子那是绰绰有余。让我记住了丹麦的国耻日4/9确实是很有教育意义但男主小队被压缩在墙角无路可退看着男主一脸坚毅的神情观众想 来了来了主角要大战神威手撕鬼子了结果把钢盔一丢我们投降了这导演还真不按套路来虽然历史就是这样的啦。像老奶奶说的只是把20年前的德国土地还给他们罢了。然后本片把德军也拍得挫了一点没什么队形被袭击也胡乱四下散开只靠坦克冲冲冲毫无波澜的抵抗,儿戏一般的边打边撤毫无重火力哪怕一颗手雷一罐炸药,连子弹都纸包像粉笔盒一般,有一定机械化能力的部队留下守城还把机枪这种火力留了下来,最终德国上尉说你们抵抗的这么坚决,然后礼貌彬彬的把他们送上车,最终还是安然享受在德国铁翼下过着北欧安生日子当着仆从军。对于国土广袤人民众多的中国,战俘女人儿童老人,亡国奴的结局恐怕连牲畜都不如。至于什么展现心里拍摄手法纯是自我迷惑,这要是拍的国军,最终争议要叫破天,要是拍的共军已经骂出翔了,沉闷的气氛没有宏大场面和煽情对话,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国人来说根本欣赏不来,评论一下说看睡着了讲了个啥,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再来煽情,无脑反华之人必被历史冲的稀烂2018年7月20日的现在看,丹麦上世纪4月9日的4小时抗争有多大的意义--似乎没有意义。德国的战略意图也就是取道丹麦进攻挪威夺取出海口,小国如丹麦没有强大的军备,没有全民动员,甚至两国人民间有天然的亲近感。作为军队士兵更多的是以职业道德去执行命令。很难说当时丹麦政府全民动员后殊死抵抗现如今会是怎样的一个丹麦毕竟从现在的人权眼光看,人活着,活下来,不更好吗?只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认知,活在彼时的自行车连队必须要用轻武器阻击装甲战车,中国的士兵要用肉身+集束手榴弹爆破日军的装甲车,他们只是在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1、电影本身不错,客观地交代了二战时期德国入侵丹麦和丹麦象征性抵抗的历史。2、欧洲人的国家意识与我们完全不同,这是观影时的强烈感受。3、丹麦,4.3万平方公里,现在人口500多万,1940年估计300来万吧,居然开战4小时就投降了!4、电影中军方派出一个排(也就十多二十来人)骑自行车?去阻击德军入侵,每人40发子弹,没有汽车、大炮,连地雷和手榴弹也没有!步枪加一挺机枪,跟德国装甲兵交火,子弹打光就投降。感觉不是战争,而是儿戏。5、丹麦的特产是童话,但丹麦的二战历史,完全就是笑话!1940年4月9日04:15,德军入侵丹麦;08:34,丹麦政府宣告投降。但一些丹麦军队由于未收到消息,持续抵抗了更长时间。最终丹麦军队阵亡26人,伤23人;德军伤亡20多人,有4辆坦克、12辆装甲车毁伤。丹麦只是德国欧洲战略中的一个棋子,这个小国被莫名卷入了塑造世界的历史大潮中,脆弱、茫然、恐惧、无知,这些全都体现在丹麦士兵和平民的行为中。电影想说的大概是:我们的政府投降了,但我们的人民战斗过。因为“我父亲跟我说:‘我宁愿听到你投降,也不愿听到你没有抵抗过。’”丹麦自行车连队对阵德国摩托化部队、 老旧的麦迪森机枪对阵二号坦克……一切都散发着悲壮气息。1940年4月9日,德军的几次闪电式袭扰就让丹麦投降。整个国家在4个小时内就土崩瓦解……4月9日是丹德开战日也是丹麦的沦陷日。然而小国就没有军人吗?实力悬殊就完全放弃抵抗吗?并不!片中的几个丹麦士兵,靠着紧缺的弹药和坚定的意志,依旧抵抗了德军几个小时。可以说,《开战日》是彻底的群戏,每个人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加上冷静克制的摄影和代表着悲伤情绪的蓝调……个人感觉评分偏低了。试图用零星的枪火封锁装甲战车碾压入境,子弹碰撞铁皮的回响清脆却荡出恐惧,也许缓慢的履带追不上极速滚动的轮胎,但那置于背后极具压迫的感受却无法逃脱北欧的血性也许在这众人逃散的战场上荡然无存,或许是这模糊的民族边界让百姓疏于顽抗,只是军人手里的枪依然待命,这悬殊的战力对比已把他们按在了必死的砧板上等待灭亡,且不论这些反抗收效甚微小国的零星炮火在战场上甚至没有回响,困兽犹斗后这一切也只是违背小国意志的行为,那一刻军人的素质究竟是尊严还是悲哀我的爸爸说这部片又臭又长,可能他比较喜欢看那些宏大的每个片段都有厮杀的战争片。这部片只有两场丹麦军与德军正面交锋的片段,这在于因为丹麦军的装备以及人数都不及德军,而且历史上只抵抗了几小时,所以拍出的电影“简明易懂”,过程极快,都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些最后关头还在殊死抵抗侵略者的士兵值得我们尊敬,尤其是队伍里少尉还是上尉(不好意思我忘了(⋟﹏⋞))出色的指挥和精神,我要是最后出场的德军军官也会给他表以敬礼致敬。1.无意义的战争,无意义的牺牲……在国家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没有反抗,卖牛奶的小孩子不会被枪击,士兵也不会牺牲,明明做了对的事却又好像是错的。2.一开始老奶奶说的这里20年前是德国,现在是丹麦,就算躲起来也不会羞愧,到最后自己国家的民众和入侵者德国士兵打情骂俏,还有无所知的小孩子们的欢呼……有点不懂小国或者弱国这样的军事防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和上一部看的《帝国的毁灭》里强烈的民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二战开始时的丹麦前线是什么样子?几辆自行车,几把步枪,一把机关枪。四个小时卸甲投降。二战前的丹麦什么样子?曾经的北欧霸主,海盗强国,吞并瑞典挪威甚至一度吞并英格兰。二战后的丹麦什么样子?投降带来了好处,投机也带来了好处。虽是日耳曼种,但我小我没用你们不要来,乘机发展,现在已是从摇篮到坟墓最彻底的国家之一。“开战日”之所以是开战日,因为其实连一日也不到。镜头不停晃啊晃,士兵和排长连棋子都算不上。这是鲜有的一款描述德国入侵丹麦的二战题材电影。通过一个丹麦军官的视角,来像我们讲述那天究竟发生了了什么。有一说一,丹麦的陆军确实战斗力不行。仍然装备着老旧的克拉格 约格森步枪和麦格森机枪,用人力的自行车去对抗德国的装甲部队。但又不得不说,本片在道具选择方面较为符合事实,较为真实的反应了军事战术与相关细节,值得军迷细品小国悲哀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德军的大举进攻,丹麦军人能做什么呢?拿起单兵作战的轻武器,以自己的荣誉与其抗争,边打边退,最终竟然告知政府已经投降 极尽唏嘘。他们的战争过程可以概括为:起床,训练,修自行车,遇见德军,开始抗争,死几个人,投降,吃早餐,开始新一天的亡国奴生活。一个半小时时长也算是一比一实时再现当年场景。[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