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德克·博加德 / Andréa Ferréol / 克劳斯·洛维奇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语言:英语 地区: 西德 / 法国 编剧:汤姆·斯托帕德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类型:剧情 / 奇幻上映时间:1978-09-20别名:用户标签:德国,法斯宾德,德国电影,RainerWernerFassbinder,1970s,纳博科夫,Rainer_Werner_Fassbinder,1978片长:119 分钟imdb编号:tt0077421上世纪30年代,一家德国巧克力厂的老板是俄国人,面对婚姻和事[展开全部]
主演:德克·博加德 / Andréa Ferréol / 克劳斯·洛维奇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语言:英语 地区: 西德 / 法国 编剧:汤姆·斯托帕德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类型:剧情 / 奇幻上映时间:1978-09-20别名:用户标签:德国,法斯宾德,德国电影,RainerWernerFassbinder,1970s,纳博科夫,Rainer_Werner_Fassbinder,1978片长:119 分钟imdb编号:tt0077421上世纪30年代,一家德国巧克力厂的老板是俄国人,面对婚姻和事业双重触礁,万念俱灰。他幻想脱离自己的生活,如同灵魂出窍似的从旁观察自己。当他看到一个街头流浪汉时,那人在他眼里跟他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为了“互换身份”,他杀死了对方。 本片跟法斯宾德其他作品有很大差异,他采用了知名编剧的剧本,而且还是改编自纳博科夫的小说。精彩对白似乎集中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影片大胆、俗气,曾遭到广泛的恶评。第3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绝望》下载观后评论:这部根据纳博科夫小说改编的作品可谓将小说中的“镜像”之意与法斯宾德最擅长的“镜面影像”实现了水乳交融。法斯宾德通过大量镜面、玻璃的隔离影射赫尔曼的人格分裂,认为流浪汉像自己是赫尔曼将分裂后的人格进行实体化的妄想,而杀死流浪汉成为赫尔曼剿杀母体实现人格转移的最终步骤。作为一名狂妄的同一性追求者,赫尔曼在这个过程中不休止地将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抹去,使其成为“自我”影像的复制品。但颇具讽刺的是,赫尔曼的“天才计划”最终被一枝小小的手杖打败。其实本质上打败他的不是手杖,是“不像”,是人格镜像的不对称。明明不像,却以为像;明明不是,却自以为是。由此可见,真正的绝望并非事实打击,而是自己所以为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嘲弄人的幻景。这正是赫尔曼悲剧的根源。另外,饰演赫尔曼的鲍嘉演技堪为惊艳。纳博科夫原著改编,一桩错漏百出的谋杀奇案。影片讲述一位德国巧克力工厂的俄国老板,在面对婚姻、事业的双重失意后,幻想脱离自己的生活,并为此杀害流浪汉“互换身份”的故事。《绝望》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赫尔曼人格分裂和认知偏差导致的精神外化,看似严谨的缜密布局实则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不自知”上的虚象(前半段社会性质的政治恐慌亦在后半段逐渐聚缩于此);案前预想的颅内风暴氛围绝赞。1.主客体思维的交互映射(画作里的玫瑰花和苹果、无处不在的镜子和贯穿始终的淡色紫罗兰);演员与电影、影像与文本的关系。2.你的思维像先知,你的言语像诗人,你的行为像艺术家。“致敬文森特•梵高、安托宁•阿尔托和乌妮卡•索恩”,我们都是沉浸在虚实煎熬中殚精竭虑的人。(8.5/10)法斯宾德的电影永远是关于凝视的。他的角色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什么,可他不给你看这些人究竟看到了什么。《绝望》这部因其复杂性而被低估的作品说的正是主体看到的东西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显然,纳博科夫的原作利用男主角的伪双生性来强调主体的自我欺骗。而法氏为这一故事上再添上了社会历史层面,富有的资产阶级男主角在谋杀戏中完成了角色的交换,他杀死了从前版本的自己,成为了纳粹时代最可爱的人。光影运用非常好,总是出现的玻璃创造了一种阻滞感,“trip into the light”暗合主题,就像Hermann在躲在阁楼的阴影处,回忆如何自妄地杀掉了他的“product of sick fantasy”。结尾谨献安托万·阿尔托、梵高等人,因为他们同男主都是慢慢走向自杀毁灭掉原有光明的人。Hermann或许摆脱了他的混乱与分离,但他还是身陷于他的despair中。啊…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故事很简单,人格分裂的男主骗保的前前后后被拍成迷人、华丽、捉摸不透的舞台风影片每次看法斯宾德都会有无限惊喜,镜子的精妙使用每次都让人叹为观止,犹如迷宫般的多镜面营造出无限重叠映射的空间让我想起之前体验过的彩色森林,一样的构造多了彩色的迷离,行走间有玄幻也有突如袭来的孤独结尾的构想加上博加德的表演释放出荒诞与压抑,有着高傲人格被碾压的绝望感对生活的不满导致赫曼精神异常,继而出现幻觉,总能看到另一个自己,最后将这种幻觉投射到了其实外貌和他毫不相似的流浪汉身上,或许是因为他太想摆脱自己的生活想获得另一个身份才会那么疯狂。影片前半段还是含有很多的政治讽刺后半段节奏加快,结尾的台词很点睛。PS博加德几乎每部片里都失魂落魄的纳博科夫+法X。法X慧眼,寻到了极适合于改编成电影的文本,遗憾拍早了点,于是一切都被后知后觉。影片整体同质于《恐惧中的恐惧》,但《绝望》中的人格分裂及身份互换更显露出精神外化的神奇;从这点看,好莱坞的题材开拓也忒晚了点。PS身份互换的构想可参照《他人之颜》《怪房客》《不要回头》等影片其实还是在讲述法斯宾德热衷的边缘人议题。男主角是一个丢失了原乡故土、没有归属感的商人,而在感情和事业都失意之后,他在心理上成为一个孤独的游魂,并试图找另一个身份逃离、甚至杀死自己!故事梗本身很有戏剧性,但是情节点推动滞后了,故事基调也很灰暗;倒是导演借鉴犯罪类型元素,视听不错斯托帕德把纳博科夫的小说的改得极佳,虽然前半段冗长絮叨,但是后半段出奇精彩。赫尔曼无休止地抹杀所有单一个体间的差异,成为“自我”影像的复制品,来反驳所谓的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但却变成诸多同一性的载体。单一个体都成为另一个体的复制载体。一定要找来纳博科夫的原著再看! 《绝望》就像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引向无数结局。Bogarde在后期作品里完全被定型了,《车祸》里不稳定的情感状态,《午夜守门人》的纳粹过往,《天意》里貌合神离的夫妇和对自我的谋杀...法斯宾德找他来重复习以为常的套路,够差劲的。但也看出来法这部不是特别自信,太多闲笔。一个中产阶级资本家 有钱有地位 逐渐找不到自己活下去的方向了 他与另一个自己沟通或战斗 法斯宾德曾说“我开始从一种与环境的关系而非自己或朋友的角度看待自己” 显然这部片子不像法胖以前的片子那样有什么特殊的思想含义或是对社会的评价 而是一次法斯宾德面对法斯宾德比原著逊色的地方在于 太过渲染纳粹 反而缺少对布尔什维克的嘲弄 在原著里的相遇场景比较美 电影里太过随意 人设方面 男主是很棒的 但是那个老婆和小舅子 我真的不敢恭维== 小舅子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波西米亚者 这里面他和妻子Lydia的不伦也太过肉欲恶心…前半场看得还是很认真的 还是贯穿全片的法斯宾德式小巧思(比如如何利用镜子、门、窗去建立场景)对白不知道多少是从纳博科夫原文中直接摘抄的(已经下单书)/因为前半场还是认真看了 我一度以为说的是本我超我自我的故事 但到最后好像又不是-anyway 先去看书[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