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展开全部]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敦煌》下载观后评论:2023年1月8日,赶着离开北京的前夕去看了敦煌大展,开馆就进了场,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才出来,我饿的前胸贴后背却还是不舍得离开。复刻的洞窟和壁画已经震撼至此,难以想象真正踏上敦煌的时候该是怎样的感受。看完当天便开始看敦煌的行程以及相关的纪录片,于是便发现了这部敦煌。从藏经洞的故事引入,五味陈杂涌上心头,震撼、无力、屈辱,很多很多的情绪。敦煌从千年前走过来仿佛永恒一般,可她又是如此清晰的在老去,这一切如流沙逝去不可追,让人知道必须要去亲眼看看她,要尽快。老实说与河西走廊相比我觉得这部还是有些逊色,想讲的东西太多于是难以深入总觉得跳脱,不过瑕不掩瑜这还是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感谢相遇,我又更了解敦煌了。历史上由于国情、时局、意识对敦煌文化有意无意的破坏都让人痛心,但总有人真正做出行动和改变,比如常老先生、段老先生等,让人敬佩和感动!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学习,从书本实地感受敦煌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滋养自己,也以己之力给家人朋友讲述、传播。敦煌的文化并不要求我们为他做什么,反是很包容地赐予我们对于生命意义、力量的理解与顿悟……我一定要去敦煌,当然不能在节假日草草打卡,一定要是一个准备充分(自己对敦煌文化的学习储备)、时间自由的时候,其余钱财、同行者皆不重要。十集,从历史、商业、艺术、民风以及保护和破坏等多个角度,为我们介绍了敦煌和莫高窟。十集,一个月内才把它看完,中间穿插了在西北的十天旅行。圆梦了心心念念的西北大环线,也被纪录片所感动,甚至觉得片头曲都能直击人心,唱出了西北的苍凉和厚重。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旅行,莫高窟毫无疑问是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从敦煌的第一个守护人,到“敦煌守护神”“大漠隐士”“敦煌的女儿”,许多为保护莫高窟奉献青春甚至一生的人都深深打动我,非常敬佩他们。纪录片值得看第二遍,就像莫高窟值得去第二次,弥补这次去的遗憾…看了第一集 ,想说一切皆有定数,珍贵的意义不过由人赋予,壮观的藏经洞也震撼人心,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珍贵的文物散落世界各地,时也运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听到结尾常书鸿带着志愿者来到此处,还是红了眼眶,甘作冷板凳,准备为自己的信仰与热爱奉献终身的人,永远值得钦佩和向往。|第二集讲述莫高窟是如何建成的,在先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后历经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连绵不断的战火,最终变成了我们所能看到的莫高窟|“这是一个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共同疯狂的神奇宝窟。”“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暂时去不了,先看介绍。经变图、榆林窟、美人窟,史小玉的千手观音壁画。彩塑艺术、鸣沙山月牙泉,阿龙喊冤,吐谷浑游牧生活。大大小小的飞天画像。壁画和彩塑,艺术的根源。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一画入眼里,万事离心中。敦煌石窟的魅力。但愿能早日去体会那种神游物外之感。喜欢这个纪录片不愧是我喜欢的城市敦煌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敦煌莫高窟是艺术殿堂 展现了各个领域的艺术绘画泥塑舞蹈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们叹为观止的各个国家对我们文化财产的掠夺也是让我们痛心的 有机会还是想要再去一次敦煌 后悔当时没有看敦煌的舞台剧了因为当时出去玩什么都省舍不得花钱5星给创造莫高窟的无名工匠们和后来守护敦煌莫高窟的老师们 莫高窟的发现都是命运使然 后人应该铭记被盗窃者们对中华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屈辱史也有当时弱国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缘故 莫高窟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文明遗产 (如果没有偶然发现的藏经洞是不是莫高窟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了。感谢B站五一假期纪录片限免,匆匆而贪婪地看过整部。和想象中一样史料丰富、气度雍缓,只是看到大概四十多岁的樊锦诗,弯腰对年已耄耋、坐在轮椅中的常书鸿大声解释:“我们一起照相啊!”然后笑着对人解释:“我们老搭档!”读过太多与他俩有关的文章,一下子绷不住泪水了。如果没有事先做功课,怕是人到了敦煌也只能走马观花,留一个感性的模糊的影子。但看过这些敦煌背后的故事,更感觉作为现代游客的自己在敦煌这部巨著面前太渺小了。比起那些穷尽毕生心血研究敦煌的艺术家和学者,三个小时的游览能看到的又何尝不是皮毛呢。敦煌行前三部曲「河西走廊」、「敦煌」、「敦煌莫高窟 美的全貌」,从观感来看,「敦煌」逊色于另外两部纪录片,从匹配度来看,反倒是最为贴切,例如女人社的竹简在敦煌博物馆里也有看到。「敦煌」的问题在于各集之间良莠不齐,最喜欢藏经洞那集。在历史中,很难以后世的标准去评论当时环境下的行为,王道士也许并不是那么不堪。无论在何处,能保存到如今都是善缘。如果没有这些外国人,也不好说如今我们还看得到多少敦煌文物。那些把经卷撕掉的中国官员比斯坦因伯希和这些强盗还不如。那些精妙绝伦、色彩艳丽、技艺高超的壁画艺术是由不能留名的工匠们创造的。他们住着低矮昏暗的洞窟,忍耐着粗糙干涩的食物,默默无闻地进行着伟大艺术的创作,事了拂衣去,今天的我们惊叹于莫高窟壁画的美丽同时,却无从得知创作者的名讳。相较于《河西走廊》这部《敦煌》情感更加浓烈。从4世纪后半叶到11世纪初,六百多年的开创与收藏,需要吾辈前赴后继的坚守与传承,这是莫高窟的魅力也是敦煌城的使命。西北之行后,看罢两部纪录片这种动人的鲜活感是书本里体会不到的。[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