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达式常 / 丁嘉莉 / 姬玉导演:郑大圣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大陆 编剧:刘树生类型:纪录片上映时间:2001别名:用户标签:了凡四训,宗教哲思,佛学,宗教,纪录片,中国,陈晓旭,袁了凡片长:2小时45分钟imdb编号: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我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展开全部]
主演:达式常 / 丁嘉莉 / 姬玉导演:郑大圣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大陆 编剧:刘树生类型:纪录片上映时间:2001别名:用户标签:了凡四训,宗教哲思,佛学,宗教,纪录片,中国,陈晓旭,袁了凡片长:2小时45分钟imdb编号: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我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孔先生给我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给我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我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可是食米到了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贡。补了贡生,是廪生已经出了缺,把米折为现金发了,所以廪米就停了。我有些怀疑,认为这数不准了。后来不久,就被代行职权的杨公所驳斥,不准我补贡生,于是又食廪米了。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场里的备卷,叹息着说:'这五篇论文就是五奏议啊!怎么可使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终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县官写申请的公文,批准补贡。这时廪米又停发了。我把所有领到的廪米加起来,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危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了凡四训》下载观后评论:整部影片参杂着很多对礼对善的约束,但其中又自相矛盾,比如老和尚要人看破生死,生死齐平,化解对立,但主角又劝人向善,难道善和恶不是同一种东西吗?再比如主角劝渔夫珍惜生灵,不要屠杀鱼类,让我们吃吃素就可以了,难道植物不是生灵吗?难道植物就没有生命吗?还有,死就像换了件衣服重新来过,那杀一只鱼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影片只会不断给人制造更多的矛盾。所有事情都有阴阳两面,压抑内心的恶,来传播善,那只会把恶越养越大,甚至善和恶真的有一个区分的标准吗?草木会被虫群所食,虫群又被鸟类所食用,鸟类又为腐乳动物多食用,腐乳动物又给人类作为晚餐完成最后价值,而人类又为细胞提供养分。人吃鸡,鸡吃虫,是不是也可以说为了保护虫子这种生灵,而屠杀鸡呢?两分完全是送给古人修行的刻苦。其他基本扯淡。这绝对是我迄今为止人生中最漫长的两小时45分钟……像极了中学生写作文般的例子堆砌、及其无聊的人物台词、丝毫没有科学常识的“素食主义”“放生主义”、毫无说服性的说教……活脱脱一部佛教入门宣传片,还是特别低劣、面向人群是低教育程度的那种。两颗星是打给主角的台词、舞台剧构图和皮影的结合,这些东西至少能让我看出来这还有点电影的影子。当然最令我无语的是,我在b站看的,虽然很感谢up主能把这部影片上传上来,为我作业的完成提供帮助,但是我真心没有想到在b站也有大批看似没有文化常识的信众……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好棒哦,意境非常美;这本书简直见证了我的沧桑;受侮不答,闻谤不辩,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很赞同其中对善恶的看法,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人皆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是恶。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为善,而心不能黏着在为善的相上。但是影片中提到的受辱不辩,我觉得这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心境修为之上的,对一般人还是要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据理力争。受辱不辩称为谦虚,我不是很理解。按照标题"豆瓣9.0分[高分电影]"看,真是一星就够了;要说这是纪录片,心态还算平和了不少。这片子前面嘴炮max,中间扯淡,只有讲孔子如何定义善恶才饶有兴趣,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坚持看完了……佛系人生也不好做啊!我本不知道这与佛教有关,且说能接触到的人是与佛学有缘的,我怕了,真怕了这书也能拍成电影……袁了凡写这书实在也非儒非佛,劝世书不能说毫无积极意义,但当下完全无需再提倡这个,以改命为目的而行善,未免显得动机不纯。好在郑大圣还是有想法,形式做得有趣,舞台剧、传统影戏、纪录片、画卷等等。但内容终究无趣。道理不少,但空话和迂理也挺多(毕竟有净空这假佛门)。近日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第一次看这类电影,很是朴素,但要求心地极静。当下很难悟得什么改变行动的力量,也许会在未来的不同时刻去领会《了凡四训》的价值。最大的感触是“行善之家必有余庆”,在尚年轻之时便能审视自身功过进而调节言行是非,才是对命运最好的态度。佛教宣传片,讲述的是佛家因果循环,善恶报应那一套,不过佛教在经过中国化后,其实有些东西与儒学已能互为贯通,但真正的儒家虽会谈积德行善,却不是因为因果循环,这样一比,佛教就显得小了,但这最能给普通人以慰藉,因此世俗百姓行儒的少,信佛的倒多。环境清幽淡雅,配以琴声,将本身枯燥的内容让人听下去。有时觉得儒释道有相通的地方,但片中宣扬的过分偏儒的不敢苟同,人活一世,还是要追求探究万物,顺从自然,更自我一些,而不必花太多精力在人与人之间的苟且。更喜主席那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心境。开头和结尾都有精髓,其中做人之道尤其精髓。然而中间的举例论证极其荒谬,让人想笑,因为开头和结尾的警世名言刚好把大部分例证给驳斥掉了。可见言语虽然流传千古,但进入人心之后却五花八门。凡人理解错一步,就天差地别,错解天命、人祸和黑白善恶了。很值得去了解和践行的思想。积德行善,切莫因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先器识后文艺,把种种福薄之相悉尽改除,自求多福。了凡四训的书我看过两遍,电影形象化演绎,而且丰富了内容,虽然小成本,但是诚意在。从今,涤生,改过,积善,增福,奋进!就是认真复刻了一遍中国古代文化,态度很用心,但我现在对这种过度刻苦惕励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就觉得安于平淡或是享乐的心态也很好。而且这种对个性的过度压抑,也会造就缺乏活力的气氛,在现代社会就没那么适用了。前半部分还是颇有所得。后面一部分讲故事的,过于教条话了,虽说是劝人向善,但放在现代就是又红又专了。最后面,又回到哲学,圣人就是为人不为己吧,江湖里的大侠。舞台剧式的情景演绎,配乐也确实好,古琴bgm。[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