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Serge Renko / Katerina Didaskalou / 谢丽埃勒·克莱尔 / 阿曼达·朗格勒 / 艾曼纽勒·萨兰杰导演:埃里克·侯麦语言:法语 / 俄语 / 德语 / 希腊语 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希腊 / 俄罗斯 编剧: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类型:剧情 / 惊悚上映时间:2004-04-15别名:用户标签:法国,侯麦,Eric_Rohmer,EricRohmer,法国电影,2004,新浪潮,埃里克·侯麦片长:115 分钟imdb编号:tt03742[展开全部]
主演:Serge Renko / Katerina Didaskalou / 谢丽埃勒·克莱尔 / 阿曼达·朗格勒 / 艾曼纽勒·萨兰杰导演:埃里克·侯麦语言:法语 / 俄语 / 德语 / 希腊语 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 希腊 / 俄罗斯 编剧: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类型:剧情 / 惊悚上映时间:2004-04-15别名:用户标签:法国,侯麦,Eric_Rohmer,EricRohmer,法国电影,2004,新浪潮,埃里克·侯麦片长:115 分钟imdb编号:tt0374294以上世纪西班牙內战为背景的政治惊悚片,前沙皇将军菲欧多带着妻子移居巴黎后,过着神秘的生活,在公产主义者受到压制的法国,菲欧多却公开声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间谍,而且是个三重间谍,同时服务于俄国的白军和红军,甚至德国的纳粹军。 1936年的欧洲,正值西班牙内战时期。身为前任沙皇军队将军的费欧多携着他年轻的希腊妻子阿茜诺一同移居巴黎。法国人对战争漠不关心,只管取笑西班牙人。阿茜诺同情她的共产主义邻居,费欧多的态度却很暧昧,他频繁地外出,谁也不知道 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他还公开宣称自己是间谍。他究竟是为谁工作的?他是忠于沙皇的白军?红军间谍?纳粹分子?还是个三重间谍?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埃里克·侯麦《三重间谍》下载观后评论:当政治入侵到日常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趋于复杂,政治牵缠的道德问题纷纷涌现:“关乎立场、关乎诚实、更关乎所谓正义与否。”质问与猜疑之中,道德问题异化,最终只得归咎到纯政治化的冷酷裁决,这显然就是一场由于外界因素而导致的道德悲剧,而作为麦格芬的“真相”在起到叙事作用的基础上经由日常的冲击又逐渐失去悬疑感,显然侯麦在叙事与作者化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有趣的是巴黎作为全片唯一舞台,却自始自终缺少着法国元素、无论是法国文化还是巴黎街道,在“现实”中显然都是缺位的,就连36年摇摆不定的法国政府形象都是由一个希腊人与一个俄国人组成的夫妻来映射,即使是最后的巴黎沦陷,法国人也不过是充当着看客。一向反政治化电影的侯麦在喜好虚幻题材的21世纪初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聊政治,这或许也正是侯麦的有趣之处吧。继上一部《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之后的另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比上一部的内容要少得多也好懂很多,但是对话实在太没用也太密集了看起来太煎熬了。一直被批评不够革命性结果迟到了20年才接触政治题材,但是效果真是很不好,从没看过这么让人发困的谍战片。政治家就是骗子骗骗子,本来的爱情主题里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这次变成了政治上的,但是这一套并不大能行得通,因为大家都想看一个精彩的谜并希望结尾能给一个惊人的谜底,而这个片子只是把一个个谜提供了出来。女一一直被玩弄,跟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她不懂政治,政治也本与她无关却最后付出了生命,全都是因为信任,可是爱一人的确需要信任,爱人和爱国都是爱,对国家都可以骗来骗去两面三刀怎么没看清这个男人会丢下自己逃跑呢一部远被低估的佳作。尤其在刚读完奥威尔《致敬加泰罗尼亚》之后,再看此片,觉得侯麦谈起政治绝对不输于谈情感谈人性。「三重间谍」意指三方主要势力的对峙——共产国际(苏俄),纳粹,(被流放的)白俄军事联盟;三者关系错综复杂,互为敌人当又互相利用,折射出西班牙内战在二战期间的复杂政治生态。所有惊心动魄的事件都隐匿在日常叙述背后,但不无神秘暧昧的大量留白所闪现的机锋,却依然是侯麦式的审美趣味/选择(尤其是谈论画作的段落);而「巴黎」只出现在作为媒介传声的报纸和电视上,却缺席于人们的生活,真是一个可供深度解读的角度啊。和贵妇与公爵相似处于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重现,大革命和二战都是法国走上十字路口、巨大社会变革的一个时间节点,以小见大、外邦人视角不代表事件的评判意义,只是营造历史环境是见所未见的;贵妇与公爵通过艺术手法(绘画)的呈现代表了历史的传说和演绎,但本片片首虚构故事宣言和真实新闻剪辑构成亦真亦假的间谍门,虚构结构中的真实实际已经把故事变成真实现状的寓意和代名词(参考沃罗宁的原型)有点年纪的中国人如果生活不是太平顺的话,是不耐烦看这部电影的,间谍事迹是很传奇,但在今天的我看来,不用于百姓福祉的谍报技术只能为阶层和种姓偏见服务。而过分着迷、依赖谍报技术专长是会被财阀或政客利用。五十后的我是不会沉溺于上代人或上上代人的社会文化情结,身为普通人的我还是感觉到今天更进步。像>里那个男主人公一样,我更现今所处的时代!侯麦的间谍片意外地依然以对话为主,先展示时代背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然后跟随女画家的视角慢慢了解她的丈夫,通过对话将男女主心理刻画得很细致。然而我很难理解“老奸巨猾者”的心理,时常疑惑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加之政治背景复杂,台词有点跟不上,老是需要回头看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女主好美。《沙滩上的宝莲》和《夏天的故事》女主现身也是意外惊喜。“隐秘”在侯麦的电影里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上都是推动电影发展的核心情节。这部间谍电影也一样,直到最后才完全揭晓。在充满怀疑的间谍眼里,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是间谍,包括他同床共枕的妻子。所以打听消息的人都“被批上了间谍的外衣”,这种怀疑强迫与男女关系中的对出轨的怀疑强迫又何尝埃里克·侯麦的倒数第二部作品,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样一部有关间谍的政治惊悚片在候麦的处理下却显得波澜不惊,片中依然是大量的对话,配上一些新闻片反映历史背景,而对于真正的间谍活动却基本没进行描写。不过这些对话我居然大部分都能听进去。另外女主角虽然40多岁,倒也挺性感的。3.5。将惊险诡谲的间谍行动隐藏在暗处,明面上只是丈夫与妻子的侃侃而谈,与政治相关,而不是贴近展示穿行在苏联、纳粹、白军三个势力之间的各种事件与行为。这使得谍战片变成了生活化的话痨片,重点不在情节,而是复杂多变的政治理念,多少给不熟悉相关历史的观影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扰。1. 侯麦真闷骚啊,里面女人的服装美的那么低调、优雅、回味无穷的那种经典美。2. 仔细看看男人啊,室内装饰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2. 剧情其实比较复杂,我智商低,看这种片子,需要多看几次,里面的小细节前后呼应的,看一次,总会损失一些线索。把间谍片拍的如此小清新也是没谁了,每个人都处于历史的一个又一个漩涡和激流中,唯独缺少了法国,这大概就是侯麦的立场,又看到宝莲,真是爱侯麦的小资产阶级优越感,女人们都太美了,法国人终究绕不过政治,侯麦再次用他自己的风格告诉世界什么是作者导演。如同帕索里尼的「性即政治」,侯麦的爱情关系最终还是与政治产生了勾连,谎言、当众宣称都似乎是某种「爱情胜利者」的宣言,当然最后还是要承担无论是关系还是生命的代价,相较之其他更加会利用镜头含蓄说故事的导演,纪录片插播还是太直白了。侯麦2004的作品,虽然一开始就挑明了虚构的情节,但是其后工整地叙述印上时间轴的历史事件,为的也许模糊影片的政治立场,再次以女性视角旁观这个“睿智”分析国际局势的三重间谍。平等的爱情是奢侈,最后葬送的也只是自己的粉身碎骨。[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