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五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都已经是35岁的中年人,成家立业。艾普特再次追踪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事业是否成功,爱情是否美满。七年,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每一个人的面庞。 [展开全部]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五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都已经是35岁的中年人,成家立业。艾普特再次追踪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事业是否成功,爱情是否美满。七年,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每一个人的面庞。 再次时隔七年,命运之手是垂青于谁,还是跟我们所有人,开了场偌大的玩笑。《人生七年5》下载观后评论:进入中年后果然看似settledown的婚姻生活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好在中产女孩们有家庭的支持和自身的收入仍能支撑住与孩子们的生活。Bruce的理想进一步践行,在简陋宿舍里维持着整洁不疾不徐走向教室的淡泊宁静样子真好。John再度出镜事业和婚姻是最典型精英阶层的样子,但也如他年少时所说利用资源和影响力肩负更重责任关怀社会。Tony一脸骄傲说着人生至今为止所有想做想追寻的事,都有去完成。所以幸福的人都还是平静自洽,有人生想追逐的清晰目标且有能力和行动力去做。Neil一方面不再离群索居通过话剧有了些和社群的联结,另一方面言谈间仿佛对自己的找寻又失落不确信了几分。在导演问道人生是否失败时垂眼道“我还没死”的那一幕还是辛酸,尤其对比着七岁蹦蹦跳跳仿佛人生是玫瑰色的闪回,不知道下个七年他能否找到方向呢。工人只把追求幸福作为生活目标,就是没有获得智慧。这倒不是说工人应该去故意吃苦,而应该在达到更高阶段的生活方式时,忍受一切必经之路上的风吹雨打。更高阶段的生活也不一定就幸福,而是达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神圣肯定,为此承受非议,为此有所作为。工人必须在活动中感知到自身的阶级、自身的价值和自身的进化,这些活动一定是历史提出的需求,虽然会有敌对阶级去压制这些活动的喷薄而出,有些工人甚至因为沉醉在飘渺太空,而忘记了对历史活动响应,但社会蕴藏的斗争基因,会把工人唤醒,会让工人投入在这些活动里,失去旧的自身的同时得到新的自身意识——现代工人阶级,被夺走剩余价值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政治力量,就这样团结进化出未来新人,没有了老掉牙的骗局,没有了天国佳肴的幻影,工人阶级联手一起逐渐消灭私有制,为社会搭建出一个自由人平台。很开心看到suzie和girls过着大体令人满意的生活。lynn有些不开心,大抵是生病的缘故。大爱兼济天下的Bruce--7岁第一个表明反种族歧视并想去非洲支教,14岁支持工党,28岁成为socialist,35岁去孟加拉教大孩子。这真是我崇拜的英雄主义。去美国定居的物理教授的谈吐很喜欢。既没有沾沾自喜荣耀,也没有aggressive or sensitive。和妻子的不和也巧妙的用话术遮掩过去了。Tony一直很积极向上,不过缺少反思。可能也正是对自己不曾审视才能有十足的动力做自己坚定的事情。喜欢他开朗的品质。越来越不喜欢John。从21岁开始就一直不喜欢他政客的嘴脸。这集明显的能看出来他对这个documentary有一定的掌控权。别人的片段都有采访者的提问,就他的全是个人风采展示的镜头。这个系列让我看的很有感触,可能这是为什么看得停不下来的原因。印象深刻的有Bruce和neil,都很理想化但是前者有切实的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做事,后者做事没有驱动力并且想法较虚无缥缈可能这是造成了他们不同境遇的原因()Bruce可能也是唯一一个从中上层下来扶贫帮助初等教育的吧。Nicolas让我觉得只要有切实想做的事实际上是可以达成的(比如28岁读完博,移居美国35岁成为副教授这种)看来知识确实能改变命运,不过发达国家积累财富或许会更容易。上层阶级大多都不会越级但是John参与慈善还挺让我意外的hh女生里很喜欢sue觉得她很从容。看起来21岁-28岁算是决定人生轨迹的关键时刻,不过现在会不会有更多选择了呢?作为一个女生并不想要家庭想搞事业orz到了跟自己差不多的年纪了,很好奇地想瞥一眼,不同样本不同社会的30年前的‘同龄人’都是怎样的状态,感觉他们的生活足迹还是挺符合不同阶级的stereotype的,除了在非洲支教的bruce和在大学里做副教授的哥们儿,其他人从仪态到谈吐到每天struggle的事情都很有中年人的样子。Neil的状态让人绝望,但是同时他没有放弃自己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和对社会的对抗,也开始融入一个小的community开始和解。中产阶级和较低社会地位的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些质的区分,闲暇 VS busy making ends meet,长久计划 VS struggling,不能明确地capture split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越分岔越大。百姓出身的女孩儿们开始艰难地养育子女,百姓出身的男孩儿们开始靠双手维持当前的生活,生活紧紧拿捏着他(她)们,让他们不断地付出、奉献、拧出哺育下一代的汁水;富人家出身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在35岁收获了一种偌大的富足与平和,偶尔忙碌,但并不是为了谋生而已,他们做到了适当的付出,并从生活中得到了收获。是宿命论吗?我不太清楚,又让我想起了当他们还是7岁大的孩子时,有一个孩子说,富人家的小孩什么都有,我们一辈子也追不上人家的起点。看得太透,日子就没法过了。当然,最好奇的还是那位「流浪汉」,这样戏剧化的人生,才是所谓的快意人生吧。苏西因为嫁了一个好老公生活依然很幸福。三个女孩明显状态不如她。果然金钱是最好的保养品。这次John接受采访了。他的妻子果然不出我所料,确实是一个阶层的。尼古拉斯,在美国越来越好。其实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腾飞,只要你认真工作,都会越过越好。那几个平民男孩,结婚生子,也都过上了他们童年所缺乏的富足生活。90年代的印记很明显,这些人的妻子都是大波浪,感觉那个年代,确实是难得的经济增长好时代。尼尔还是这么颓废,我觉得人不自救,没人救你!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被一时的打击让自己丧失了斗志,一定要坚持,就会有改变。在35岁这一年,大多数都已结婚生子,无论贫穷而富有,职业的贵贱,走向了一种较为常规的人生。也有好多人都开始失去了父母,人生真的走向了中转站。现阶段,布鲁斯和尼尔是最特别的两个人,布鲁斯心怀大爱,来到了贫穷的孟加拉国教书,有种人道主义的光环。而尼尔仍在内心的理想主义中挣扎,居住在一个小岛,靠救济生活,偶尔演演当地的戏剧,成了人很多人心中的失败者,但其实他有拥有了很多人未曾经历过的人生呢,也相信人到中年的文青能在他身上找到一些影子或曾经的影子。3.5,一场有野心的社会实验记录,囿于片长无法体现得更加详细,最初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计划,拍摄过程中不断增加了新的想法,龙生龙凤生凤,上流社会出身的都有着体面的人生,中产找到了所爱之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下层的人连大学都没上忙于生计,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这些对象大部分算都有了不错的人生,很能看出来工人和中下阶层出身的困难,最唏嘘的要属尼尔,从严格教师的中产阶级因为精神问题一度跌到低层,但比起隔壁的苏联缺乏了社会背景转变的厚重。35岁的他们大多不再为人生大方向而迷茫,反而将目标放在寻求稳定上。英国上层阶级有富足的物质基础和广大的社交圈,他们将重心放在慈善或者事业。而中下阶级面临各种不稳定性,总体低迷的英国经济,婚姻危机等。1980s英国的离婚率一直在12%左右,一方面女性独立意识觉醒让她们将婚姻视为枷锁,另一方面,从受访者的经历来看,单亲家庭确实会对孩子的童年产生影响。另外电影的剪辑有些冗长。在年轻时候好好努力,经营自己的事业,对未来有长远的规划,后面的日子可能才会更加稳定。那个从乡村逆袭的男孩,由一开始的害羞腼腆,成长为说话很有底气气场,面对一大屋子人侃侃而谈的演讲者,真的太厉害了。苏西曾经个性强烈,容易焦虑甚至有些阴郁,但慢慢变得越来越平和舒缓,给人的感觉越来越舒服,很喜欢后来她的状态。布鲁斯从小到大都那么安静自然,只是坦荡的陈述一切,却又格外有力量。感觉大了之后,有些东西能看到的本质少了许多,回答的人会有目的性地回答自己想要呈现的内容,而回避一些本质的东西,这让作为观看者的我们,获得的东西套了一层壳,例如John这次重返节目,是具有为保加利亚慈善事业打广告的明晰目的的,其事业、婚姻的本质问题,节目制作者无法触及,我们也无法获取。Neil很真实,也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人有时就需要在沉沦中找到平衡,认识自我。我看完了才发现没有黑人…其实35这集感触蛮深的,我刚过完33岁生日,和这集里的人只差两岁。这集里的人尽管幸福美满的不乏,但出现了几个重要议题,比如死亡,比如离婚,比如单身妈妈…仿佛35岁危机是很早就有了…非常佩服Bruce ,我常想如果我坚持小时候的理想是不是就是他的样子。现实生活中我更喜欢tony,行动力超强但失败了也不会被打败,平凡人的不平凡,值得学习。[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