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默片年代的喜剧泰斗,很多人记得差利,其实冷面笑匠巴士达基顿同属殿堂级高手,对后来者一样影响深远。奥逊威尔斯直言钟爱《将军号火车》 (1926)。《七个机会》(1925)被一大群新娘狂追不舍,还有连环闪避巨石的画面,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以《最后一场电影》(1971)名留影史的波丹诺维奇,回顾基顿一生起落,从他小时候跟父母表演杂耍说起,再细数其辉煌岁月十部经典杰作,重温那些历久不衰的惊险搞笑绝技。《了不起的巴斯特》下载观后评论:导演对基顿的私心偏爱,显然已越过纪录片“冷静克制记录”的创作原则,尤其这类名人[展开全部]
提到默片年代的喜剧泰斗,很多人记得差利,其实冷面笑匠巴士达基顿同属殿堂级高手,对后来者一样影响深远。奥逊威尔斯直言钟爱《将军号火车》 (1926)。《七个机会》(1925)被一大群新娘狂追不舍,还有连环闪避巨石的画面,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以《最后一场电影》(1971)名留影史的波丹诺维奇,回顾基顿一生起落,从他小时候跟父母表演杂耍说起,再细数其辉煌岁月十部经典杰作,重温那些历久不衰的惊险搞笑绝技。《了不起的巴斯特》下载观后评论:导演对基顿的私心偏爱,显然已越过纪录片“冷静克制记录”的创作原则,尤其这类名人传记片,一旦把控不住火候,反而会引起对观看者的反噬效果。但该片令人感动的是,影片内在结构完整,制作精良,尤其众多演艺圈名流配合出境采访。在形式上,全片以旁白解说,穿插采访,和基顿影片回顾方式来呈现。覆盖巴斯特·基顿艺术一生,从他出生杂技世家,到进入杂技团表演,再到他的默片时代,而后转入好莱坞制片体系——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被“收编”于美高梅片场后,丧失创作自由,是对他创作、创新的一次重大伤害。在工业式规范化框架内创作,显然对基顿来说,是一种束缚和灾难。《了不起的巴斯特》以多半篇幅,回顾基顿一生后,又试图“回访”基顿艺术生涯黄金时代——20年代的10部影片:以大量原片片段,来呈现「冷面笑匠」基顿影史表演精彩瞬间。看巴斯特生平必哭系列。基顿的悲剧性很少的一部分是因为默片时代没落,工业和科技前行的遗落感,更多的是来自他本人与电影制度南辕北辙的宿命。出生伊始接受摔打的训练,被取名“buster”的基顿在被默片喜剧选择之后更为长久地丧失了对自己作品的掌控制作权。无论是奥斯卡终身成就还是威尼斯电影节,年迈的基顿在欢庆大笑的人群里始终保持冷漠的表情,他开始出演彩色、有声电影,张开了他的嘴巴,继而找回制作电影的主动权,“他是个很平和低调的人”,即使表情纹丝不变,但是你依1日能从他的表演里微妙的察觉在整个表演生涯里,他什么时候是热爱的,什么时候是疲惫的。基顿拥有想象力,拥有将想象变为现实的执行力和技术,他是为电影而生的,所以即使是在陷入低谷的多年后,他依然回到了镜头前与电影相伴,直到我们终于失去他。真是一场基顿影片的盛宴!对于艺术,我们了解的太少。资料馆以巴斯特·基顿纪念彼得·博格丹诺维奇,银幕内外,电影人谈基顿,迷影精神尽现。原来他和卓别林还合演过!最后说巴斯特在威尼斯电影节被鼓掌致敬十多分钟激动流泪,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他50年前片子还那么热情,想说即使100年后的现在也是呀!记住了《一周》《将军号》《船长二世》。“双卷喜剧”是啥?。之前几次放想来未来,因看过的基顿片子太少(只北影节看过《福尔摩斯二世》)这次上座率低估计难再排大厅。全国疫情趋紧,每场放映都不易。片尾打出数梦版权。又约一个月没来馆了吧,看到张师傅都亲切。散场走在文慧园路往小西天牌楼,不冷不热的夜风下,虽然那些焦虑都在,心中却升起一种说不出的从容和幸福。豆瓣今天被查是不是不保了…资料馆1号厅约34成满。看过的第一部有关基顿的纪录片。纪录片对基顿一生的讲述/回顾方式 只能打3星,前半部分按时间顺序以事业和婚姻为线从童年讲到去世,穿插进一些幕后故事和对后世的影响(其实只是对被采访的几位导演 演员的影响 他们的影片如何像基顿致敬的 或许只能算作是一个谈资)信息量不大,不过前半部分对基顿影片的混剪不错!后半部分对基顿黄金时期十大长片做了回顾,但讲得都比较浅,默片配乐换成了名曲,如果这段插入到前面 或许要更好。// 市面上貌似没有基顿的书籍?(还没找到)这部纪录片算是了解基顿为数不多的途径。米高梅的制片制度真是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的噩梦… 基顿在有声时代也很活跃,永远带着那顶小帽子 把一生都献给了喜剧!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之一!同为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如果谈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基顿不如卓别林,但论电影成就,基顿完全不逊色于他,甚至从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层面来说,可能还更胜一筹,影响深远。两个导演我都爱,基顿因为进入米高梅后长期不得志的经历,30年代后再无独立的创作自由和佳作出现,有些悲情英雄的意思,所以更加令人扼腕。纪录片对真实的基顿和他的内心世界涉及较少,对具体的作品也缺乏精准或深度的分析,导演迷弟们对基顿的赞誉、贯穿全片的生平介绍和作品片段的截取与幕后故事,大部分仅仅止于入门水平。这些内容,至少对看过基顿的作品的观众来说,是无法令人完全满意的,更期待看到他本人的传记,了解更真实本质的基顿和那些经典作品的诞生过程。看来Buster Keaton最大的转折就是1928年加入米高梅。第一次了解Buster Keaton的经历,纪录片放的一些片段都很精彩。放了两个关于滑梯机关的场景,有一个好像是20年代初期的,在《劳动之爱情》之前,不清楚是不是在上海放过,然后被借鉴了。看他米高梅之前的片子,精于场景调度,高难度的动作,和意想不到的喜剧设计,今天看来也是非常不错的。冷面笑匠但是眼睛有戏。片子先概览一生,穿插片段和采访,还有老年生活的记录,最后又回到早期的十部长片,细细的分析,可能是让观众加深经典的印象吧。临时收的票。中国电影资料馆,20210721。四年前资料馆放《将军号》前,我孤陋寡闻从没听过巴斯特·基顿的名字;然后去年北影节《福尔摩斯二世》是我最期待的影片之一;中间的2019年北影节放了这部片子——我的想读和便签提示了这一点。人物传记式纪录片似乎很难做得不流水账,我还挺喜欢这部把认为他最辉煌的长默片介绍放在最后的设计;而他中年和晚年也没之前想象那么落魄(也可能纪录片进行了部分淡化和回避),在广告片上还屡有趣味佳作。不禁设想要是他没签那“卖身”给制片体制代表的米高梅会不会有更多神作…但也没啥太大必要,他的天才已经被时间证明,而米高梅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中规中矩的传记纪录片。在伟大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去世超过半个世纪之后,用资料、影视素材与访谈完整地讲述了基顿的一生,并向当代观众逐一详尽地推介了基顿最好的作品。对珍贵的影像资料挖掘足够深入,有很多罕见的片段。即使在最落寞的时候、哪怕在他人电影里出演配角,甚至演广告的时候,巴斯特·基顿仍然能在创作中不时迸发出惊艳的闪光点。远有奥森·威尔斯,近有昆汀与赫尔佐格,在大导与观众心目中,巴斯特·基顿无疑都是默片史上最伟大的喜剧天才。三星半看過Buster Keaton: A Hard Act to Follow後,回來給這片一星⋯沒有新料(引用片段跟素材的相似度很高),剪得不特別有趣,也沒有新觀點——除非找一堆當代紅人們花式吹捧,可以叫做有「新觀點」。唯一貢獻可能是帶出一些當代電影受Keaton影響之處(如John Watts談《蜘蛛人》的無臉deadpan表演,嗯⋯),但偏偏找的都是歐美人士,例如怎麼沒找成龍?(特別不懂為何找Herzog)未能彰顯身體喜劇跨地域、跨語言文化的特性。平铺直叙,加拿电影中的精彩部分做拼凑。纪录片不是很出色。出色的永远是巴斯特基顿本人的人生。从叙述中窥探到基顿的人生轨迹。从心理角度来说,演出那么多场惊险刺激甚至离死神颇近的电影演出。都是基顿本人的内心写照,重感情,不懂得照顾自己,期待外界目光给予的光怀与鼓励。他的失意酗酒都是由此而来。这个缺爱的男孩到了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他在电视台前访谈,夫人登场。替他整理领带。年过半百的他神情里竟然流露出小孩子一般的乖驯。他找到了自己的甜蜜人生归宿。工整得不能再工整的人物传记片,以时间线为线索,辅以人物评价和照片等影像资料播放了基顿的一生,然后把他黄金时代最好的几部电影放在了最后进行了分析。说实话太过工整反而会让纪录片显得无趣,但基顿的人生,基顿的电影,让这部普通的纪录片在熠熠发光。我们能看到有关他的各类珍贵的影像资料,能了解他的人生,能从银幕外的角度拉近和他的距离,就已经值得了。他也为了电影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这位伟大的演员,导演致敬。【中国电影资料馆】有意思的只有基顿的作品混剪。制作基本处于b站水平,混乱的时间线简直愚蠢。其实表现基顿的伟大很简单,相比卓别林,卓别林的光芒是随着默片时代死去的,或者说是定格了的。而基顿是奇观性的,更电影性的,也是更鼓舞人心的,后世全是徒子徒孙。找几个徒孙儿谈谈受到的影响多好。这里请了几个电影人仅在聚焦于基顿人生的本身,对基顿的酗酒,感情问题,电影成本高昂等轻描淡写甚至不谈,挺没意思的。巴斯特在二十年代拍摄的天才默片绝对是电影史上的流星,谁能忘掉第一次看《将军号》带给人的惊奇与感动。殊不知他却一头扎进米高梅碍手碍脚的电影体制化流程,麻木消沉于平庸的剧组之中。是童年千万次的杂技表演锻造了他的演艺基础,是电影成就了他生命无二的表达方式,但是自觉呢?自觉哪里去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上数十分钟的掌声来得太晚,那时他才意识到电影之于他和观众的意义,而他已成悲喜剧中的人。[收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