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鲍勃·迪伦 / 琼·贝兹 / Allen Ginsberg / B.J. Rolfzen / Dick Kangas / Liam Clancy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 美国 / 日本 编剧:类型: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上映时间:2005-09-03别名:卜戴伦漂流半生(港) / 迷途之家 / 归乡无路 / 没有家的方向 / 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用户标签:纪录片,bobdylan,传记,音乐,美国,MartinScorsese,摇滚,dylan片长:208 分钟(D[展开全部]
主演:鲍勃·迪伦 / 琼·贝兹 / Allen Ginsberg / B.J. Rolfzen / Dick Kangas / Liam Clancy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 美国 / 日本 编剧:类型: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上映时间:2005-09-03别名:卜戴伦漂流半生(港) / 迷途之家 / 归乡无路 / 没有家的方向 / 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用户标签:纪录片,bobdylan,传记,音乐,美国,MartinScorsese,摇滚,dylan片长:208 分钟(DVD) / Finland: 205 分钟(2 part TV-分钟iseries) / Canada: 201 分钟(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 208 分钟imdb编号:tt0367555本部纪录片用长达约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鲍勃·迪伦,这位美国民谣大师的传奇音乐生涯。鲍勃·迪伦,这位堪称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传奇歌手,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从他深刻寓意的歌词中可见一斑。影片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叙述,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首次真实地披露很多他鲜为人知的画面,记录下这位历久弥新的音乐大师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的传奇历程。 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首部人物传记长片《没有家的方向》,荣获2006年第58届黄金时段艾美奖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混音、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导演提名、其他和技术类奖项-非剧情类节目最佳剪辑提名等多项大奖。《没有方向的家》下载观后评论:拍摄于2005年,和2019年新作《滚雷巡演》相比,里面鲍勃•迪伦自己讲的内容更多,而且看起来更积极,像个社会评论家在接受采访一样,也时不时露出他刀锋一样的幽默感。回顾迪伦刚出道那段时能看到,在政客、商人和大老粗组成的经济萎靡时代,把自己的歌一点点唱出影响力真的是不容易,你替百姓否定这个时代,百姓就会来否定你,你顺应时代的话个性就会消失,就更泯然众人了。迪伦和凯鲁亚克、金斯堡早年间都是挨卫道士骂的人,只因他们将犀利、美和理想一起拿上舞台。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其它电影一样,对“文化风潮改变社会关系”,有极深的探查,用人物史倒影社会史。低素质乐迷古今都有,买票排那么长的队,来都来了还骂人,迪伦演出也整天有人喝倒彩,现在的年轻音乐人就别太在意这个了。极少看到强尼•卡什年轻时的影像,真帅啊。与虚构映射鲍勃·迪伦的人生故事的影片《我不在那儿》相比,这部《没有方向的家》则是截取了鲍勃·迪伦在1961年到1966年间的主要活动经历,以完全真实的影像来展现他的传奇经历和音乐梦想。????马丁·斯科塞斯在执导好莱坞大电影之余还特别喜欢音乐传记纪录片的拍摄,同样的精品之作还有《百年蓝调》。影片虽然长达三个半小时,看起来却并不觉得冗长,而是完全沉浸到了他那如梦如幻般的音乐梦想里。自从鲍勃·迪伦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越来越大,可惜他不是一个喜欢走到前台来的人。音乐与诗歌是天生的孪生姐妹,这也难怪他会在这两方面成就非凡了。??据说,乔布斯是鲍勃的超级粉丝,或许有种惺惺相惜的味道吧。还记得大学时候,宿舍里的同学一起凑钱买了一张他演唱会的门票,最后中签的人去看了现场演出...“鲍勃和美国历史上的任何音乐人所不一样的是,人们被他和他的音乐吸引。人们总是自发地向他走去。”我对于音乐缺乏深刻的了解,爱好和品味也十分乏味。甚至是在鲍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才听到这个名字。一月的时候一个纽约的朋友带我去了东京一家地下爵士酒吧,那天一个他相识的萨克斯手也恰好在场。雷蒙德站在台上就像是一缕沉默的烟雾,他听着贝斯,鼓手还有钢琴的节奏,以一种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描述的眼神注视着人群。鲍勃的双眼也像是清澈的月光。“You can tell from his eyes that, he knows things other people would never know ”[iTunes] 打算开始读Dylan Goes Electric!(TC这三年演的电影没少让我读原著?),这个纪录片算是特别好的准备了。最开始在讲醉乡民谣时期,也提到了Llewyn Davis原型人物Dave Van Ronk。Dlyan和Joan Baez的故事真是太令人唏嘘了。看Baez回忆年少时他们的婴儿肥,伤感地说“it’s pain a the ass if you were expecting something else from him” 啊太虐了!很多Dont Look Back的片段,依旧喜欢看Dylan怼记者:)我最喜欢迪伦的一点就是他的作品和他对外界的反应都显示出了没有“底线”的诚实和“轻松”,不知说坚强还是超然。迪伦的歌就是潜意识的概括,是自述,翻唱者嗓音更动听(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嗓音都比迪伦动听/doge),但他们会把歌曲变成另一首歌,丧失词曲演唱的一体性,就像迪伦自己所说的just feel right。我觉得他不是诗人,也不是歌手,是一个掌握着一门自创文学体裁的songwriter。当迪伦第一次背上电吉他,民谣卫道士的谩骂现在看来或许充满了狭隘自负,但迪伦和观众互相喝倒彩唱反调的互动还真的有几分超现实感的幽默感。!!!!!!!!!艾伦金斯堡那段话令人感动他对自己认识很清楚,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outsider, 很多人给他定义,想让他是某条道路或是某个目的的insider, 都以失败告终,人们恼羞成怒,他头也不回1965新港民谣节那段看得我好激动 谁能不爱他呢上面都是在看的过程中写的,本来还想了好多,现在一句话也写不出,没想到会听着Like a rolling stone泪流满面no direction home 我有太多共鸣1400部,一个没啥意义的数字。初中在风行电影第一次看到这片,居然压到现在看。This day is finally coming. See you in Hong Kong next Saturday, Dylan(在Royal Albert Hall的那个历史性的夜晚,Dylan旁边弹吉他的就是为《愤怒的公牛》配乐Robbie Robertson)(片子里还有Dave Van Ronk!《醉乡民谣》男主的原型)鲍勃迪伦这个难搞的家伙可能十分反感被视为青年一代的信仰和社会良知担当吧。也许是当西方青年人面对混乱的世界和生活,正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鲍勃迪伦出现了,年轻人似乎从他的歌词里看见了出路。但是音乐终究与现实不同,音乐可能非常美好,慰藉人心,但是现实可能就会复杂得多,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很糟糕,也可能一直不会变好。Like a Rolling Stone的现场真好听,开始和结尾都是这首❤1400部,一个没啥意义的数字。初中在风行电影第一次看到这片,居然压到现在看。Thisdayisfinallycoming.SeeyouinHongKongnextSaturday,Dylan(在RoyalAlbertHall的那个历史性的夜晚,Dylan旁边弹吉他的就是为《愤怒的公牛》配乐RobbieRobertson)(片子里还有DaveVanRonk!《醉乡民谣》男主的原型)他从坟墓中跳出来了 叛逆 疯狂 善变 骗子这些词儿从来都是人们强硬贴标签 是dylan对于自我认知的明确才会走这么远 尽管与baze seeger woody..这些曾是同道中人 若论及音乐上的成就 dylan是拓宽其深度 在那个非要确立纯左或是纯流行的年代 dylan真的就是like a rolling stone play it fucking aloud!!!"It struck me as funny that these guys at the summit of power, spiritual power, musical power, world fame, '65, May, June, were so unsure of their minds and speech."—Allen Ginsberg和涤纶粉朋友一起看的。感觉更像是以涤纶为主角的时代纪录片,民谣音乐、民权运动、冷战、越战的各种因素都在一起,涤纶是中间那条贯穿始终但并不愿与任何因素交集的线。表达自己总会得到一些人的共鸣,而这共鸣并不是为了引领任何风潮或者“为”什么发言。涤纶老师只管自己表达,把解读的权力全然交给听众,连他的朋友们也在后来才意识到他是最精明也最不会被利用的那一个。鲍勃迪伦和琼贝兹:已经65岁的琼·贝兹依然对鲍勃·迪伦的“背叛”耿耿于怀:“我带他去过很多舞台,等他有了更大的舞台之后,我以为他会带上我,继续和我站在同一阵线上,但看起来他似乎只想独占舞台。这对我的伤害太大了。而迪伦在片子里的回应虽然有些磕绊,却仍然显得冷淡:“也许这是一个愚蠢的选择,但是智慧和爱情不可兼得,我希望她总有一天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收起部分]